前几天OLEDindustry转发了一篇关于小米旗舰机弃用AMOLED,官方这么回复的文章,引起看显示圈的热烈讨论。
事情是这样的,有些人不解,为何小米10T用的是一块LCD液晶显示屏。
对此,小米产品营销高级经理Daniel Hoang Desjarlais给出的解释,他认为,使用一块高素质的LCD屏,比使用一块中等素质的OLED显示屏要好得多。另外,他指出,某些用户对AMOLED面板很敏感,大约10%会容易感到眼睛疲劳。
其实这个话题一直都在争论,而且一直以来也都在传说LCD和OLED的一些有意思的梗,这里就从硬件层面来深度解答一下“LCD永不为奴”“OLED辣眼睛”等知名梗。
OLED和LCD的功耗这种优劣差距就不提了,这里说一下这两种屏在色彩、缺点上有什么不一样。
显示精度
说到显示精度,先细说一下LCD和OLED的发光原理。先来看LCD,采用的是标准RGB子像素排列方式,而OLED有钻石、周冬雨这样各种各样的排列方式。
Why?
如果把一个LCD的像素单独拿出来,其结构从下到上依次为发光板、垂直偏光片、正极电路、液晶层、负极电路、水平偏光片、彩色滤光片。
为了方便理解,这里把这几层结构缩减为发光板、液晶层、滤光片来看。
我们去掉垂直和水平偏光片及正负极电路,然后把液晶层想象成百叶窗。
发光板发出光线,由遮光板通过调整角度决定有多少光透过彩色滤光片,不同比例的RGB三色光线混合后会产生不同颜色的光。听起来有没有感觉很美好?
如果需要让这个位置的像素点显示纯红色,那么理想状态是蓝、绿两个色块下的遮光板完全关闭。这时候就可以精准的只显示红色。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完全关闭这种情况只存在于理论之中液晶显示器对比度,实际上多多少少会有些闭合不到位的情况出现。类似于下图这样,多多少少会有一点点白光漏出去。这样一来就会产生色彩显示不准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显示黑色的时候最为明显,由于遮光板无法精准闭合,总会有光漏出来,所以实际上来说LCD屏幕并不能显示绝对的黑色,它显示的是比旁边色彩更深的深灰色。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导致LCD屏幕在色彩显示精准度方面相较OLED总是差那么一点。
再来看OLED,它的整体结构相当简单,只有三层,从下到上分别为正极电路、发光二极管和负极电路。这次没有简化,它确确实实只有三层。
正是由于OLED只有三层的特性,所以OLED屏幕会更薄,在手机内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能薄一点就意味着厂商可以多塞进去一个功能性器件或者是更大的电池,搭载OLED屏幕的手机无形之中又多了几个卖点。
上面说到的LCD屏幕无法显示绝对的黑色,这个问题在OLED屏幕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OLED每个像素本身都是可以发出RGB三种颜色的光。当他需要显示黑色的时候,只需要让所有像素不发光即可。
这样一来在显示的色彩对比度方面会很好的优于LCD屏幕,OLED屏幕的色彩对比度从理论上来说是趋于无限的。
使用寿命
介绍完发光原理后是不是很多人觉得OLED屏幕简直是人类一大黑科技,而且全身上下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那种。
尽管相比“先辈”LCD,“后浪”OLED在现实效能上拥有反应速度更快、亮度更高、对比度更高、和视角更广等绝对优势,但是奈何受蓝色OLED发光材料寿命影响OLED屏幕整体寿命等因素影响,OLED屏的发展仍然受到很多挑战。
如果你曾经使用过四五年前搭载OLED屏的智能手机,你一定对彼时的烧屏问题深有体会,OLED屏烧屏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屏幕发黄,上端状态栏与主屏幕之间有明显的烧屏分界线。而如今,随着A屏技术的“成熟”,烧屏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最关键的手段便是更改屏幕内的像素排列方式。
众所周知,传统LCD屏幕像素排列为显示行业经典的红绿蓝RGB三色模型:由于人眼对红绿蓝这三种颜色最为敏感,因此通过调节这三种颜色亮度我们便可以得到不同的其他颜色。然而,由于绿色位于可见光谱的中间位置,为人眼最敏感的颜色,而处于光谱边缘的红色和蓝色便不那么敏感了,这便解释了为什么一些OLED屏泛绿会容易被发现。
那么到这里就会有小伙伴问了,为什么不用标准RGB排列?
问的好,标准RGB排列在显示方面效果确实要好很多。但是这时候又有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寿命衰减快,可以理解为屏幕发光基板负责发光灯泡用久了就没有那么高的亮度了。
LCD屏幕是依靠最底部的背光来发光的,即使出现衰减,那也是一整块屏幕一起衰减,肉眼是很难看出来的。
但是OLED就不一样了液晶显示器对比度,OLED每个像素点都是独立发光,所以衰减速度也不太一样。比方说有一个区块一直显示绿色图标,那么用久了以后这个位置的绿色就会衰减变暗。就像是画面被印在了屏幕上一样。这就是传说中的OLED烧屏,也就是像素点老化不均匀。大概就像是下图这样。
所以OLED屏幕就诞生了各种像素排列方式,这也成为判断各家OLED一大特征。
导致OLED屏幕寿命短的罪魁祸首是蓝色像素。因为蓝色像素的发光效率远低于红色和绿色,因此想让蓝色达到红绿一样的亮度便需要增大电流,这便令蓝色像素衰减速度更快,从而直接影响屏幕寿命色准。为此,各大屏幕制造商纷纷通过增大蓝色像素发光面积的全新像素排列方式以降低蓝色像素电流提升屏幕寿命。这也就是钻石排列、周冬雨排列等代表的出现。
最初的像素排列方案便是三星的RGB PenTile子,它不同于传统RGB,PenTil出于色彩平衡和校准等因素,在增大蓝色像素面积的同时,也将人眼同样不太敏感的红色像素扩大相同的像素面积。尽管PenTile最终明显改善了屏幕寿命短问题,然而又带来了“副作用”:有效像素降低约1/3,等效标准RGB PPI值(该值越大,屏幕越清晰)大降,显示效果相当于LCD的720P,这也成为很多用户吐槽1080P不够清晰、有颗粒感的重要成因。
即使三星随后为了分辨率降低问题而升级至了全新的钻石排列方式,但是仍然无法令OLED屏幕分辨率与LCD屏幕等效,其实际分辨率仅为标准RGB的80%左右,因此为了确保显示效果有效,当下大多数旗舰手机毅然选择标配2K分辨率OLED屏(相当于LCD 1080P)。
这些排列方式说白了其实都是屏幕厂商为了延长屏幕使用期限,防止“烧屏”的应对手段。如果采用标准RGB排列的话,OLED屏幕的寿命是肯定低于LCD屏幕的。
LCD永不为奴
我们上面说了OLED在色彩显示精度上面远高于LCD屏,并且OLED屏还弯曲折叠、屏下指纹等功能,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一群人大喊“LCD永不为奴呢”?
这件事还要从OLED屏幕和LCD屏幕的调光方式说起。目前主流的OLED屏幕采用的是PWM调光技术,而LCD屏幕采用的是DC调光技术。
DC调光很好理解,就像是给一个灯泡高的电压它就更亮、低的电压它就变暗。
LCD屏幕本身一块背光板来发光的显示方式就很适合DC调光。但是LCD对眼睛也是有一定伤害的,LCD的主要伤害来自于有害蓝光。
传统的LCD屏幕主要由背光板上的高亮LED灯珠发光后通过匀光板进入RGB像素块,高亮LED灯珠发出的蓝光有很大一部分是集中在有害区间的。这种有害蓝光会对视网膜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对于我们来说,避开蓝光伤害其实很简单,躲避蓝光伤害的核心就是距离和时间。是不是很像小时候妈妈让你看电视坐远点、只能看一会?没错就是这样,保持足够的距离,控制观看时间都可以有效的避免蓝光伤害。然而现实却是……LCD这两个全中……
毕竟玩手机可没有距离3米以上和每次只能玩两个小时的约束。
由于每个人对于蓝光的感知度并不相同,所以关于LCD更好还是OLED更好暂时还没有办法有一个绝对的评价。
OLED辣眼睛
OLED为什么辣眼睛呢?这就需要提到另一个屏幕调光方式了。目前OLED屏幕主流使用的是PWM调光技术。这个技术有点难以理解。这里尽力给大家解释明白。
我们都知道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剧实际上都是一张张静态图片组成的。
人眼对于流畅的定义是24Hz,也就是每秒钟闪过24张图片它看起来就是动的,低于24张看起来就是卡顿的。
同样的,那我们要是在一秒钟内把一个灯泡开关24次,并排除因此挨老爸老妈男女混合双打的情况,那么在我们的肉眼可见范围内,灯泡是不是就是一直亮着的?
答案是肯定的,在我们的肉眼里这个灯泡确实是亮着的。那么我们在重新试想一下。假设你每秒开关灯10次,也就是说完成一次开关需要0.1秒。在这0.1秒内,你有0.08秒时间保持开灯、0.02秒时间保持关灯。那么这时候你肉眼所见到的灯光就是原来灯泡正常亮度的80%。
同理如果你在这0.1秒内有0.04秒时间保持开灯、0.06秒时间保持关灯状态,那么你肉眼见到的亮度就是灯泡常亮亮度的40%。
这就是OLED屏幕使用的PWM调光方式。
相信有细心的小伙伴已经发现了,虽然说我们的肉眼并没有看见灯光在以非常高的频率去闪烁,但是这个频闪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如果频闪的频率很低,那就很容易被人眼观察到。这样的频闪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伤眼睛。
如果频闪频率足够高,那人眼就没办法捕捉到,对人眼的伤害就会小很多。当然也只是小很多,目前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高频PWM调光的频闪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目前主流的OLED屏频闪频率为250,这个频率下有的比较容易感知到频闪的小伙伴可能就会出现眼睛酸疼、流泪的现象。
一说到这里可能很多小伙伴会发问,既然OLED的PWM调光不好,为什么不给OLED屏幕用更好的DC调光呢?
原因非常简单,DC调光下如果想要让OLED屏幕的亮度减少,那就需要减小电压,然而减小电压又会出现出现屏幕亮度不均匀的情况。有点类似于下图的样子。
所以目前OLED屏幕厂商采用的调光方式依然是对眼睛伤害比较大的低频PWM调光方式。这是三星等屏幕提供商屏幕出厂自动绑定的,无法更改。目前手机OEM厂商吹捧的DC调光其实是在PWM调光基础上加持的,本质上不是DC调光,开启后无论怎么调节屏幕亮度,实测频闪频率都不会降低。
目前,华米Ov等国内主流手机厂商都在通过加入“全局DC调光”或者“类DC调光”模式以改善PWM调光下的频闪伤眼问题,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且可能会带来色准偏差等问题,不过这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伤眼问题。
那么,PWM调光就真的除了伤眼一无是处么?事实上,早期三星的OLED屏幕是采用DC调光的,但是由于OLED屏幕没有背光面板,每个像素独立发光,若直接通过DC调光进行调节屏幕亮度,会导致低亮度低电流下屏幕色彩显示不均、不准等问题,而PWM调光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如果说到OLED辣眼睛,除了调光,还有广色域、HDR。手机OEM厂商动不动就想拿出来“说事”,比如一加8 Pro便搭载了一块支持10.7亿色彩精度(10bit色彩)、HDR 10+D的广色域屏幕。
什么是广色域?简单来说,就是能够覆盖更多的色彩范围,以更接近人眼可见的真实色彩,然而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个领域的色域标准能够真正囊括人眼可见的所有色彩,因此每个行业不得不设定自己的色域标准,常见的有三个:NTSC、sRGB、以及AdobeRGB,这也是目前电视和PC行业惯用的屏幕色域衡量标准。
其中,NTSC为美国国家电视委员会为了规范彩色电视机而设定的,一直沿用至今;而sRGB是专门针对PC彩色显示器设定的,其色彩范围约为NTSC标准的72%,这令100% sRGB、72% NTSC色域一直以来都是衡量笔记本屏幕品质优良的重要参数之一;而Adobe RGB顾名思义是由Adobe公司制定的标准,其色域范围远高出sRGB,逐渐被摄影、印刷、和显示等专业领域认可。
当然,这些色域衡量标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A屏手机上:DisplayMate数据显示,三星Galaxy S20 Ultra屏幕色域表现为110% DCI-P3、139% sRGB,其中DCI-P3为数字影院显示标准,也是目前手机OEM厂商常拿来说事的色域标准。
看到这,或许很多小伙伴已经注意到了,DCI-P3与sRGB标准都超过了100%,这便是所谓的广色域。不过,这却直接导致了一个关键BUG,即色域放大,导致的直观结果便是图片色彩饱和度会相对提高,这便是当下安卓A屏广色域智能手机拍照普遍看起来艳的关键原因。
目前手机OEM厂商大谈广色域是没有毛病的,越广越“艳”越好。国人对色彩审美还属于非常初级的阶段,高饱和度满足当下绝大多数用户审美,真正欣赏低饱和美的少之又少。国内很多滤镜软件之所以火,也是因为它们都会一定程度增加照片饱和度,让天空更蓝、花更艳。
而这便引出了当下手机OLED屏的一个关键问题,色准普遍较差。如果你将安卓手机拍摄的照片传到电脑中,你便会发现,它并没有在手机上看起来那么“好看”(艳)。安卓现在的问题在于,比如华为Ov,自带的相册看着还行,到别的应用就不对味儿了,其中关键的原因是大多数安卓手机缺乏色彩管理。
什么是色彩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确保图片等内容的色彩表现在各个设备上保持一致,这便需要设备在显示不同色域标准的内容时进行精准的色彩换算。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单反相机色域标准是Adobe RGB,电脑显示器色域标准为sRGB,而照片打印的标准又是CMYK色域,如何确保这三个标准下显示的色彩尽可能一致便是色彩管理的终极目的。
缺乏色彩关键直接呈现的结果便是在广色域屏幕下看普通照片会很艳:假设sRGB标准红色饱和度为1,广色域下红色饱和度为1.5,那么当红色饱和度为1的普通图片放在广色域屏幕下,其红色饱和度便会被自动拉至1.5,看起来自然会艳。
说到这,我们不得不提的便是苹果的色彩管理。相比安卓,苹果不但拥有完善的色彩管理系统,一些设备在出厂时还做过校色,这使得苹果设备的色彩还原度更加精准,这也令苹果设备几乎成为专业摄影师的标配。
事实上,安卓手机(尤其是旗舰智能手机)OLED屏显示效果普遍偏艳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迎合国人审美,该问题一直没有被完全改进,不过为了满足一部分用户对于屏幕色准的要求,手机OEM厂商纷纷为屏幕设置了不同的显示模式,比如三星的鲜明、自然等模式
其实,屏幕技术好坏的讨论一直没断过,关于哪个屏幕更好一直没有一个结果。这个问题只能留给各位看官去讨论了。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