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家常饭是农耕饮食文化的一抹底色

家常饭_东北饭包的家常做法_四川腊八饭家常做法

凡人养生,重在衣食。有句老话说:“要饱吃的家常,要暖穿的粗布衣。家常饭,粗布衣,知热知冷自己妻”。这则至理俗段,不知流传了多少代,至今,人们依然屡屡提起,口口相传。可见,它是衣食住行中被普遍认知的基本常识家常饭,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底层之薪,也是舌尖上的“绿色通道”。透着古朴,掩着深厚,揣着清新,踩着恒久。唐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的诗句,是说他与卫八二十年分离重聚,老友热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香喷喷的掺着黄米的饭,全是家常饭,却不露痕迹地体现了老友间如“家常饭”般的淳朴友谊。元曲中有“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的令句,是说主客不拘俗礼,相交以诚。还有这样两副楹联:“观幽兰佳菊常守节目光清净,喜淡饭布衣不欺天心地泰然。”“居家莫享清福淡饭粗茶有真味,处事须知艰难临深履薄是常情。”这些诗联,意象淳美,砥砺志行,既对得祖宗,又远荫后昆。

一叶知秋,一餐思娘。母亲是2001年农历重阳节去世的。一生勤劳俭朴,娴淑聪慧,上得庭堂,下得厨房。她围着锅台转了一辈子,媳妇早都熬成婆了,秉承外婆和祖母的无损传递,凭着自己的阅历、资源和能力,操神受累,烹饪守成,调制五味,拓展厨艺,敬终慎始,熬出了一手做家常饭的真本事。包饺子、打搅团、擀细面、摊煎饼、蒸包子、酿香醋、腌咸菜、烙合子……样样精通,且色形味俱佳,成了方圆左近的能成人,无论是乡邻还是娘家,谁家过事,都请她帮忙。自然,她烹出的味道很受用,喂养了我的童年,濡泽了我的成长。冬天会记住雪的浪漫,春蚕更懂得丝的缠绵,吃吃喝喝、汤汤水水释放的,都是爱的营养,心的牵念。

故乡舌尖上的“三原色”,就是庄稼汉人通常饭菜的全部内容。早餐,包谷糁、小米粥、面糊糊。到了热天,大糁子和麦仁成了主角。母亲煮的包谷糁,熬的到,不焦糊,新甜、暄软、油香,就荠儿菜疙瘩,堪称美味。中餐,多为面条,有干面、汤面、扯面、蘸水面、盆汤面、豆子面、驴蹄子等。只是逢年过节、村上过会、来了贵客,才吃那汪煎稀、薄津光、酸辣香的臊子面。为了调剂生活,也会吃拌汤、凉皮、搅团、米饭、大烩菜。关中人是面肚子,一天不吃面,谁都不过瘾。三伏天,我最爱吃母亲做的浆水面。有似醋非醋的酸味,具似芹非芹的药味,含似糖非糖的甜味,兼似姜非姜的辣味。浆味纯正,汤色亮润,消暑养胃,后味余香。晚餐,通常都很简单,熬点稀饭,吃点剩饭。母亲总要中午留些面,放在晚上吃,面里泡些馍,在锅里煮黏,这叫糊裹馍,入味,馋口,好饭不怕晚。一天吃的菜,多是自家地头或场畔种的,绿色环保。这种“泥屋瓦房”式的田园牧歌,主导着农村人的生活哲学,沉淀着农耕时代的生存方式,是生活经历和生命演变的珍贵历程。

家常饭_四川腊八饭家常做法_东北饭包的家常做法

(网络图)

母亲健在的年月,每每回老家,只有她,最能读懂自己的儿子,总要特别做些她最拿手,我最喜欢的口味。或扁豆面、或炸酱面、或荠儿菜饺子、或苜蓿菜疙瘩……炒的下锅菜,不是地里拔的灰灰菜,就是沟里挑的野小蒜,自然野逸,幽香诱鼻。除了一饱口福,还要认真聆听“妈妈准备的一些唠叨”。临走时,她那双结满老茧的手,总要把新烙的酥软起层的油糍板锅盔,切块装进我的包里。她边装边说:“你自小爱吃睁眼锅盔,爱吃馍豆豆。五岁时,看见你姑吃馍豆豆,你死活要吃,你姑不给,为了快,我偷着在灶房给你烙了个薄饼,切碎在锅里炕成豆豆,用麦草在锅底烧,连风箱都不敢用,结果还是被你婆发现,她家法大,罚我跪了半夜。我哭,你哭,母子俩哭成了泪人。我怨你婆家法大,你怪自己嘴太馋。现在好了,我在家里由得海得。街上卖的馍,白是白,不好吃,不知都加的啥。”我珠泪莹莹,一阵心酸,那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子深情,油然而生。屋瓦难舍,亲情难忘。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做人子女者最深切的一个痛。行孝应尽早,才是正道。悔恨自己有多少对母亲的承诺没有兑现。只能愧凝心头,忏锁眉头,憾诉笔头,泪洒坟头。

我时常想起:每年农历腊月快过年的时候,正是她最忙碌的时段。蒸年馍时,晚上起面,鸡叫揉,天明蒸,先蒸碎白馍,再蒸包子,还要蒸礼馍。蒸、炒、煮、煎、炸、炖,缺了哪一道,好像这个年都不完整。直到除夕晚上,还没苦尽甘来。为的是一家人能过个好年,把客待好。我实实难忘:三夏大忙季节,每天下午,她一手拎着提货笼笼,一手端着香辣蒜蓉的调和水水,或给正在收麦的地里,或给碾场扬麦的场里,送腰饭,有包子、煎饼、油饼……慰劳汗滴禾下的爷爷和父亲。顶着烈日,小步快走,谁能看出她是个小脚女人?我梦里屡现:家里来了客人,父亲陪着说话,她早早就擀了细面,摊好鸡饼。午时,一个人一连番操作,就像坐过山车,又是烧锅,又是下面家常饭,前锅捞面,后锅浇汤,还要在锅底下用铁勺炒一碟鸡蛋。那麻利劲儿,有谁能比得上?转眼间,一碗又一碗酸辣香的臊子面就上席了,等所有人吃完,她才站在厨房凑合着吃上几碗。

喜欢就是一切。我喜欢深巷陋室独处,喜欢闲门庭院弄花,喜欢窗前伏案读古,喜欢早晚聆听、学唱著名歌手王宏伟演唱的《儿行千里》这首歌。那“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词婉情浓,旋律凄美,每每让人荡气回肠,泪眼婆娑。

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家常饭,用料鲜广,成型精巧,营养全面,制作简便,四时适口,持久弥香,防老抗衰,延年益寿,才是给你人生发育成长垫石铺路的真材实料,预防“三高”、科学养生的理性选择。再有钱的人,都不可能颠覆常态而任性天天大鱼大肉。家常饭,如草之色,如松之茂。细想,或许是一抹飘渺身份的底色,或许是一部治生养德的秘笈,或许是一笔传家守业的财富,或许是一剂寡欲清心的良药。因为,人类有与生俱来寻找永恒的冲动,对便利和简单的追求,永无止境。因为,构筑饮食生态的健康文明,官民常怀;留住柴米油盐的齐家真传,城乡共识。因为,人的生命尊严,终究有别于一块石头,一株兰花,平平淡淡有真味,顺其自然是常情。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如今,国泰民安,海晏河清。国人早已告别了食不兼味的穷困年月,普遍远离了维系温饱的生存底线,开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许多户都吃上了小康式的家常饭。既有喝包谷糁就蔓子菜的乡愁乡味,又有“四菜一汤”的下馆子体验;既有惯尝懒麻食、酸汤面的传统食欲,又有艳享老碗鱼、大盘鸡的盛惠福分。经典食谱,从不落榜;粗茶淡饭,散枝开叶。一壶浊酒添怡趣,三道雾茶绕帘屋。让餐桌呈现缤纷,让舌尖绽放向往,让味蕾燃烧鲜香,让口感回味悠长。逢年过节,一家人走进街上那像样的餐厅,吃个全席、火锅或喜欢的菜品,已成新常态,把生存带向了更高,总能找到那份归属感。这是桃源情“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的优化升级,延伸了民以食为天的本能诉求;这是武陵意“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的现代转型,彰显了党以民为本的使命担当。(注:文中所引,摘陶渊明诗句。)

一双筷子,承载浓浓亲情,饱含爱的营养,诉说着昨天的故事,延续着祖先的根脉,是最醒目的健康头条,最深刻的故土胎记,最温暖的生活提示,最难忘的人生经历。

常态是饥饿撑大的,但常态成就了优渥的生活;格局是原色涂染的,但格局素描了有梦的蓝图;温饱是淡饭打扮的,但淡饭迎来了分享的机遇;场面是粗茶陪伴的,但粗茶穿上了龙井的嫁衣。

天全欲淡,人生至境。家常饭,保持着“原始惊奇”,纪录着“乡野朴拙”,是传统饮食文化的一抹底色,是脉脉“身体记忆”的温存母爱,具有鲜明的黄土高原特色,留下了不可测量的阐释空间,真得叫人欲说还休。有如春风拂煦,有如夏云峥嵘,有如秋柿酡颜,有如冬阳问暖。(杨立荣)

乾县发布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有话说请评论↓↓↓觉得不错请点赞↓↓↓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