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数据管理平台 家长干预、平台规范对青少年手游隐私风险管理影响研究

青少年性犯罪数据_婚庆租车平台管理平台_青少年数据管理平台

【摘 要】手机游戏已成为青少年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但其中潜在的隐私侵害为青少年的网络隐私安全带来隐患。本文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分析了家长和平台对青少年手游隐私风险意识和保护行为的影响。通过对57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家长积极性干预、家长限制性干预和平台警示信息接触,对青少年的风险评估有正向影响;平台隐私设置便捷性对青少年的风险评估和应对评估都有正向影响;风险评估和应对评估会推动青少年保护行为的采纳;家长干预和平台规范也会直接促进青少年隐私保护行为的实施。本研究的发现验证了保护动机理论在该语境下的适用性,并为保障青少年网络隐私安全提供了建议。

【作者简介】陈宏亮,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月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老年人网络风险认知及防御研究”(项目编号:20CXW017);浙江大学学院青年科研创新专项“青少年网络风险研究” (20220321SK02)。

青少年性犯罪数据_婚庆租车平台管理平台_青少年数据管理平台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用户的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中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90%以上,社交类、商务类等网上社会化活动的使用较为活跃。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重要的休闲娱乐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缓解了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与此同时,互联网对青少年用户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在增加,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和不良内容侵蚀等问题引发了社会对青少年网络隐私安全的担忧。其中,手机游戏平台被认定为网络诈骗的高发场景,多款游戏类移动应用也被发现存在隐私不合规行为,无法保障青少年的网络信息安全。

互联网平台使用中的隐私安全隐患给青少年带来了诸多危害。我国自2020年起要求各手游平台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旨在改善未成年人的网络问题性使用。然而,身份认证增加了手游平台获取青少年个人信息的渠道,加剧了个人身份信息、通信方式、交易记录等被泄露或贩卖的风险。家庭教育的缺位,也会导致青少年暴露在隐私风险中。为了避开手游对未成年人的使用限制,青少年还会借用家里成年人的身份信息,甚至向不法分子购买他人信息注册,致使更多的隐私信息遭到滥用。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关注到这类行为并加以引导,由此导致的身份盗用、网络诈骗和骚扰信息等,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目前在青少年群体中,《原神》《王者荣耀》《梦幻西游》等是较受欢迎的手游。这些手游提供各种虚拟服务,从而产生信息索取和交易行为,而且大多可以组队或交友,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这使得青少年在手游使用中,同时面临着来自平台和社交的隐私侵害风险,需要家庭成员的引导和手游平台的规范。

本文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基于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后文中缩写为PMT),探究家长干预和平台规范对青少年手游隐私风险管理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在课堂外最直接的指导者,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家庭引导对减少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作用。手游平台的责任意识,也要求其对青少年的网络权益进行着重保护。目前学术界较多关注了网络沉迷和冲动消费等问题,本文则希望依托相关理论框架,对青少年网络隐私安全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从家长和平台两个层面,探讨如何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隐私风险意识和保护行为。

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一)保护动机理论(PMT)

家长干预和平台规范,是从外部对青少年手游隐私风险意识与保护行为产生的影响,PMT则为其是否起到促进作用提供了一个效果评估的框架。1975年,罗杰斯提出了该理论青少年数据管理平台,解释了来自媒体和人际传播的健康信息如何影响人们对慢性疾病的认识,从而影响人们对健康威胁做出的反应。PMT基于理性人假设,揭示了人们对风险信息的反馈机制,以及行为改变的过程,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于健康传播、健康干预的效果评估。而后PMT也逐渐被应用于信息安全的研究,比如信息系统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并验证了其适用性和有效性。

PMT认为,信息对风险危害的描述会增加人们的恐惧,而对保护措施的积极描述会加强人们对抗风险的信心,从而采纳保护行为。这类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外在信息(environmental sources),例如家长的教育引导、隐私案件的报道、隐私安全推广,还有如青少年自身对平台隐私规定的学习、对他人行为的观察等;二是内在信息(intrapersonal sources),主要指个人特征,例如性别和年龄。青少年的网络使用经验较少,对其中的隐私风险可能认知不足,比较依赖他者的引导,因此来自外在的信息可能会有更强的影响。

当接受到信息后,人们还会通过两个路径对信息进行评估:风险评估(threat appraisal)和应对评估(coping appraisal)。风险评估包括感知易感性(自己遭遇风险事件的可能性)、感知严重性(不良后果的危害程度)和激励因素(采取风险行为的潜在收益);应对评估则包括应对效能(对保护行为有效性的认识)、自我效能(对自己执行保护措施能力的评价)和应对成本(采取保护行为的潜在代价)。信息评估生成的保护动机,会影响保护行为的采纳。当人们认为风险会带来严重危害时,保护动机会增加,并倾向于采取保护行为;相反,当人们感觉风险带来更多便利时,保护动机就会降低,并更可能采取风险行为。例如简单、重复的密码更便于记忆,因此人们设置复杂密码以保护账号安全的意愿就会降低。

青少年心智未成熟,容易冲动决策,家长干预和平台规范可以帮助青少年对隐私风险作出正确的评估。因此,PMT关于信息影响和保护动机的假设,对研究青少年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在网络隐私的语境中,促使保护动机产生的主要因素便是隐私关注。隐私关注是信息安全研究中最常被考察的因素,指个人对机构在用户隐私方面相关做法的主观评价。后有学者基于数字媒体的特征,将网络隐私关注具体化为用户对互联网机构进行信息收集、使用的担忧和关注程度。PMT的风险评估与隐私关注一样,也是用户对网络隐私风险进行权衡,并进行行为决策的过程,与恐惧潜在的隐私失窃及其不良后果有关。因此,本文将风险评估中的感知易感性和感知严重性作为青少年手游隐私关注的体现。其中,感知易感性表现为手游隐私风险关注,指青少年对在手机游戏内来自平台和他人的隐私侵害行为的担忧;感知严重性则表现为手游隐私失窃焦虑,强调的是青少年对于隐私侵害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的担忧。

本文还加入了PMT中的自我效能,并根据手游的语境将其具体化为青少年在手游平台中的隐私控制效能感(perceived privacy control)。其反映的是青少年对保护自身隐私免受信息收集和共享所影响的信念感。青少年与一般成年用户的重要区别在于,他们对新兴媒介技术有着强烈兴趣的同时,未能够或缺乏意识去进行有效的理性评估。研究也显示,在保护网络隐私时,人们往往缺少的不是对特定保护措施的信心,而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从而回避风险的存在。自我效能可以更细致地关注到青少年对于网络隐私的主观性认知,强调了较少理性和更多主观因素的重要性。家长干预具有引导作用,平台规范也营造了更好的使用体验,可以增强青少年对自我保护的信念感。

网络环境中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早早地接触了互联网,但还未具备应对风险的意识和技能。在隐私安全方面,学校教育的缺位使得家庭和平台的角色更加重要。因此,本文将从手游隐私风险关注、手游隐私失窃焦虑和手游隐私控制效能感三个方面,对青少年关于手游隐私风险的认知进行考察。依托PMT的框架,评估家长和平台的介入能否通过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风险认知,从而促进其手游隐私管理。

(二)家长干预

由于青少年对网络隐私风险的判断力还不足,现有研究越来越关注家长干预的重要性。家庭场景下的教育具有感染性和灵活性等优势,如果家长能在子女日常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抓住时机予以引导,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PMT认为人们的信息接触会刺激保护动机的评估和产生。通过恰当的干预,家长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对手游隐私潜在威胁的正确认知,并教育青少年如何进行隐私管理,以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的信心。

家长干预,是指家长为了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介,避免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主动采取的措施。早期研究表明,家长对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主要有两种干预方式:积极性干预(active mediation),指家长与青少年共同讨论互联网中的潜在负面影响;限制性干预(restrictive mediation),指的是家长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则,以限制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机会和时长。此外,还有学者针对新媒体,尤其是智能手机等移动媒介的使用难以追踪的特征,强调了监视性干预(monitoring mediation)的作用。监视性干预指家长基于自身的知识,对青少年的网络使用加以监控,以保护青少年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相较于限制性干预,监视性干预更强调对子女互动游戏、网络社交等行为采取监督措施,而非简单的规则制定。随着数字媒体的愈发复杂多样,监视性干预相较于传统的干预方式,是家长了解青少年手游使用情况相对便捷的方式。因此,本文选择积极性干预、限制性干预和监视性干预为家长对青少年在手游平台隐私安全的主要干预方式,并探讨其影响。

研究发现,积极性和限制性的干预都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网络隐私风险评估。限制性干预可以提升青少年对网络隐私风险的关注,从而降低其暴露在危险中的概率。积极性的家长干预则有着更显著的教育效果,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执行力。例如,在意识到算法广告是平台在学习用户行为的同时,还会采取屏蔽或取关的回避行为,以减少个人信息的进一步泄露。目前针对监视性干预的效果研究较少,有研究表明这种干预策略可以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沉迷。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发现青少年安装了不安全的游戏软件,或添加了可疑的游戏好友,便可以及时进行干预。有效的家长干预除了帮助青少年认识风险,还应加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动机。基于此,本文推测家长干预会促进青少年的风险评估和应对评估:

H1:家长的积极性干预会正向影响青少年的(a)手游隐私风险关注、(b)手游隐私失窃焦虑和(c)手游隐私控制效能感。

H2:家长的限制性干预会正向影响青少年的(a)手游隐私风险关注、(b)手游隐私失窃焦虑和(c)手游隐私控制效能感。

H3:家长的监视性干预会正向影响青少年的(a)手游隐私风险关注、(b)手游隐私失窃焦虑和(c)手游隐私控制效能感。

(三)手游平台隐私规范

除了家庭层面的引导,手游平台也承担着保护青少年网络隐私权益的责任。手游平台会向用户告知隐私条款、提供相关功能,让用户自主决定信息的可见性,比如地理位置、性别年龄、游戏记录等。平台还会依托人工智能实施聊天内容审核,并对潜在危险用户进行识别和封禁,减少用户在游戏社交中遭到隐私侵害的概率。这些隐私规范举措,体现了手游平台对隐私安全的保障。然而,手游平台的商业性和逐利性,使其实际行为与所作承诺之间仍有距离,仍未遵循良好的隐私规范。根据PMT的假设,平台所营造的使用环境和体验,会影响青少年关于隐私风险及其负面后果的担忧,以及青少年对管理隐私难易程度的认知。因此,本文将从隐私设置和警示信息两个方面对手游平台隐私规范的影响进行分析。

隐私设置本身的便捷性会影响用户对其的使用。研究发现,隐私设置在网络页面内的图标和位置,影响了用户对这类功能的关注程度。一些手游平台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信息,会通过不提供或降低可见性等方式,妨碍用户了解隐私条款和进行隐私设置。例如,对于隐私条款,有的手游直接将重点内容以文字形式显示在游戏的进入页面,有的手游则将其设计成难以辨别的图标链接,且放在页面不显眼的角落。青少年还未形成成熟的媒介使用习惯,如果隐私设置缺乏便捷性,青少年可能会因无法使用或感到麻烦,而忽视其重要性,并放弃通过这些功能管理个人隐私。对此类问题还少有研究给予关注,本文推测,如果手游平台提供了完备、便捷的隐私设置功能,青少年会更好地注意到手游中的隐私问题,并能在使用过程中对管理好个人隐私更有信心。在本文中,手游隐私设置便捷性指青少年找到和使用手游内隐私设置功能的容易程度,并提出如下假设:

H4:平台隐私设置便捷性会正向影响青少年的(a)手游隐私风险关注、(b)手游隐私失窃焦虑和(c)手游隐私控制效能感。

另外,我国大部分手游还对一些特定内容进行了屏蔽,以防止危险信息的传播。在网络环境中,隐私盗窃者会抛出“钓鱼信息”引诱青少年互动,然后盗取隐私。这类信息往往是在公共聊天区随机出现,例如赠送免费装备、游戏交友和红包群等;也可能来自于隐私盗窃者的假意接近,骗取信任后引导青少年透露个人信息。因此,手游平台会对这类敏感信息进行警示,比如“男/女朋友”“微信支付”和网络地址等内容会被禁止发送,或者发出后显示为“**”,以帮助用户提高警惕。对此,有些隐私盗窃者会用谐音、缩写或拆分等方式发出“钓鱼信息”。但这样非正常的呈现方式,更会引起接受者的警觉。现有研究表明,网络用户的一些日常使用行为,虽然会增加他们暴露在隐私风险中的概率,同时也会间接增强隐私关注和隐私保护意识。例如,当用户感觉到对方索要的信息过于私密时,会展现出更高的警惕,也会更谨慎地决定是否要披露真实信息。因此,本文认为,青少年在手游内接触的警示信息越多,越可能具有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

H5:平台警示信息接触对青少年会正向影响(a)手游隐私风险关注和(b)手游隐私失窃焦虑。

(四)青少年的网络隐私保护行为

当人们怀疑自己的隐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另一方收集和使用时,会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损失。根据PMT,这种自我保护动机取决其对潜在威胁的风险评估,以及对保护策略的应对评估。研究显示,当人们意识到隐私泄露风险所带来的威胁时,感知易感性和感知严重性对提高人们的保护意愿有重要作用。在应对评估中,自我效能也可以显著加强人们的保护动机,从而增加对网络隐私保护措施的采纳程度。因此,本文推测隐私风险意识和隐私控制效能感更强的青少年,更有可能采取手游隐私保护策略。

综合现有研究,目前针对网络隐私保护的措施主要有三种:隐私管理、寻求帮助和技术防护。本文认为,隐私管理和技术防护更能体现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因为寻求帮助大多是向家长、老师或朋友询问建议,虽然也是重要的保护手段之一,但难以反映出青少年自身所具备的技能。本文主要考察青少年的个人保护行为,因此只讨论隐私管理和技术保护两种保护策略。其中,根据手机游戏强社交性的特征,本文将隐私管理细化为个人隐私管理和社交隐私管理。前者指青少年在手游中提供虚假的或不完整的个人信息,甚至为避免披露隐私而拒绝使用一些手游软件;后者指在手游内进行社交时保持较高的警惕性,避免泄露个人的敏感信息。技术防护则指青少年通过额外的技术手段,阻止和拦截手游对个人隐私的窃取。

H6:手游隐私风险关注会正向影响青少年的(a)手游个人隐私管理、(b)手游社交隐私管理和(c)手游隐私技术防护。

H7:手游隐私失窃焦虑会正向影响青少年的(a)手游个人隐私管理、(b)手游社交隐私管理和(c)手游隐私技术防护。

H8:手游隐私控制效能感会正向影响青少年的(a)手游个人隐私管理、(b)手游社交隐私管理和(c)手游隐私技术防护。本研究假设模型请参见图1。

青少年性犯罪数据_青少年数据管理平台_婚庆租车平台管理平台

研究方法

(一)抽样过程

调查问卷初步设计完成后,在线上对中学生群体进行了预调查,共收集样本51份。根据反馈对问卷的题项和表述加以完善后,得到正式问卷。正式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招募受访者,从2022年7月5日到2022年7月20日,累计回收有效问卷573份。

本次调查中,所有调查对象均为中国高中生,年龄范围在14-20岁(M=17.42,SD=1.17),其中4380%为男性,5620%为女性,且7435%的受访者是住校生。居住地覆盖面较广,从一线城市到行政村都有分布。在家庭方面,父母受教育程度多为初中(36.30%)和高中(28.62%);家庭月收入则多为3001-5000元(23.39%)和5001-8000元(26.53%)。(见表1)

青少年性犯罪数据_婚庆租车平台管理平台_青少年数据管理平台

(二)变量测量

1 .平台警示信息接触

本文分类总结了6种被手游平台认为敏感的信息,包括游戏业务相关的信息、交易性词汇、通信信息、身份信息、网址链接,以及特定的交友词汇(如男朋友、女朋友)。在问卷中,受访者被询问接触过以上类型信息的频率,回答采用从“从来没有”到“经常收到”的5分制量表。分值越高,则受访者越经常接触到手游中的警示信息(M=2.09,SD=.78,α =.810)。

2 .家长干预方式

家长干预方式的测量方法参考了本拉萨维的研究,并根据本文语境进行了调整。积极性干预共3题,如“关于个人敏感信息,我的家长会给我解释为什么某些行为在手游平台里是危险的,为什么某些行为在手游平台里是安全的”(M=3.54,SD=1.08,α=.811);限制性干预共3题青少年数据管理平台,如“对于我在手游平台里可以提供什么个人信息,不可以提供什么个人信息,我的家长会有所限制”(M=2.55,SD=1.14,α=.788);监视性干预共4题,如“我的家长会查看我在手游个人主页里都公开了什么个人信息”(M=2.42,SD=1.08,α=.836)。回答采用从“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的5分制量表,分值越高,则受访者认为家长采纳此类干预方式越明显。

3. 手游隐私风险关注

手游隐私风险关注的测量方法参考了贝纳马蒂和马尔霍特拉的研究,根据手游的特点进行了调整,共8题,包括“我担心手游平台收集了太多关于我的个人信息”和“我担心我的游戏好友和我聊天是为了套取我的个人信息”等。回答采用从“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的5分制量表,分值越高,则受访者越担心手游内存在隐私侵害行为(M=3.73,SD=.85,α=.878)。

4.手游隐私失窃焦虑

手游隐私失窃焦虑的测量方法参考了尹善美的研究,共5题,包含了在时间、物质、情绪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损失。例如“当在手游平台内提供个人敏感信息后,我担心会收到垃圾短信或其他骚扰信息”等。回答采用从“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的5分制量表,分值越高,则代表受访者对手游内个人隐私失窃的负面影响越担忧(M=3.99,SD=.83,α=.837)。

5.手游隐私控制效能感

手游隐私控制效能感的测量方法参考了徐恒的研究,共4题。例如“我认为我能够决定具体向手游平台提供哪些个人信息”等。回答采用从“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的5分制量表,分值越高,则受访者认为自己对手游平台里的个人信息有越高的控制程度(M=3.35,SD=1.04,α=.814)。

6. 平台隐私设置便捷性

平台隐私设置便捷性共4个题项,例如“我能很便捷地设置手游对我手机上非必要权限的获取程度”和“我能很便捷地设置个人信息对其他玩家的可见度”等。回答采用从“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的5分制量表,分值越高,则受访者可以越容易地在手游里完成相关的隐私设置(M=3.67,SD=.89,α=.782)。

7. 手游隐私保护行为

手游隐私保护行为的测量题项源于现有研究,并根据手游的语境进行了调整,包括:(1)手游个人隐私管理,参考了安尼克和尹善美的研究,共7题,如“在我的手游个人主页中,我会使用一些虚假的个人信息”(M=3.93,SD=.66,α=718);(2)手游社交隐私管理,共4题,如“我会避免向游戏好友透露我的私人信息”(M=4.01,SD=.79,α=.746);(3)手游隐私技术防护,参考了班达拉的研究,共4题,如“在结束使用手游后,我都会关闭它的后台,防止它继续使用我的手机权限”(M=3.91,SD=.88,α=.756)。回答皆采用从“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的5分制量表,分值越高,则受访者越常采取该保护措施。

(三)数据分析

本文使用STATA 15.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根据研究假设,该模型包括四个阶段:一是家长的社会人口变量(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和居住地),二是家长干预方式和平台隐私规范,三是青少年的隐私风险评估和应对评估,四是青少年的隐私保护行为。并且每一层分析中,都加入了受访者的社会人口变量(性别、年龄、住校和居住地)作为控制变量。

在检验了初始模型后,根据修正指数的结果,本文又加入了交叉阶段的路径,分别是:平台隐私设置便捷性-手游个人隐私管理;家长积极性干预-手游社交隐私管理;家长限制性干预-手游隐私技术防护(见表4)。一般认为,模型配适度的衡量标准为CFI>.900,RMSEA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