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温
纳谏与止谤
臧克家
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能纳谏,不多见】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纳谏之典型案例】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反证纳谏之可贵】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正证纳谏之可贵】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纳谏是什么意思,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的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拒谏之典型案例】
齐王与厉王,那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态度与结果】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承上启下,引出现实】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纳谏是什么意思,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现实状况】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现实之典型案例】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刺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倡导纳谏】
总评
这是著名作家、诗人臧克家先生写于1980年的一篇议论文,曾经选入高中课本。为方便中学生捋清思路、更好借鉴,我对选文做了删节。
文章的基本观点是:纳谏不容易,止谤很危险。文章采取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和分析论证,用齐威王和周厉王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论证止谤的危害与纳谏的好处,提倡以古为鉴,勇于纳谏。观点明确,事例典型,对比鲜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活泼,值得学习。
然而,世易时移,当我们今天再来读这篇文章时,应该会有另外一种思考:约束与监督。纳谏或者止谤,进谏或者吹捧,都是人治时代的思维模式;法治时代,对于一切人,包括执政者,应该采取监督和制约的模式,把权力关进笼子,由不得他听或者不听,一切按法律、制度和协议办。这才是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
议论文,考查的首先是对问题的认识高度。有时候,跳出话题划定的圈子,换个角度想问题,或许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2020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关于齐桓公、鲍叔牙、管仲的话题,也可以这样思考,如果在作文的结尾处,笔锋一转,谈一下人与制度的问题,会锦上添花的。
- END -
—往期精彩 —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
2.本站所有项目来源于投稿或购买自其他第三方,若本站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站长 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