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不起资深食客的称号,我只是一个生活在杭州因为大学被迫离开这个地方的一个本地人而已。今天说的,可能不是一种特定的吃食,也不是能够描述出来的回忆里的一种味道,大概是我19年来在杭州生活的一个模糊的缩影吧。
说起来,我也不算土生土长的杭州人,父母不会说杭州话,整个家庭中外公外婆和姑姑是仅剩的会流利运用杭州话的人。没有一个语言的养成环境,自然也没有办法自然而然拥有杭州话这项技能,因此其实是一直很羡慕会杭州话的人的。
幼儿园小学初中基本没有离开家距离五分钟路程的地方,小时候双休日就最喜欢跟着爸爸爬紫阳山。上山的反方向就是大马弄,在菜场和察院前巷形成一个T字街口,每到过年的时候街上挂满了自家腌制的酱鸭红肠,巷子里现做的春卷皮薄如纸,装在塑料盆里的甲鱼拼命往外爬,大叔阿姨奶奶爷爷在巷子里穿梭着,每个人都是老杭州了。在这里走一遭,就会找回杭州的归属感。
经过江湖汇观亭, 在玉皇山另一头往下就是吴山广场。因为修建地铁,河坊街西边的牌坊被拆除了, 但是好在街头的店铺没有什么影响。再说到河坊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现在商业化愈发严重,但还是有几家店铺是记忆中的味道。奎元馆、状元馆、定胜糕这些名字一听就和南宋皇帝微服私访,各路考生进京赶考有关。至于定胜糕,对我来说意义有些特殊,却也没有什么重大的意味在里面。小时候好像总是吃到的东西,日渐消失在生活中。如今我只能在河坊街西侧临近头上的一家小小的店面里找到定胜糕。
粉色白色的糕点在竹制的蒸器里成型,糯米粉糕和豆沙馅都是现制而成,师傅熟练地把它们放在蒸器里,依靠一个食指粗细的排气孔加热蒸熟,人多的时候总是要排队等上个十分钟,这样拿到手的定胜糕一定是滚烫的。以前的包装只有塑料袋,热气和香甜的糕点味在袋口的缝隙里飘出,哪怕烫到手要捏耳垂降温也不舍得放下。冬日里吃一口甜甜的豆沙馅定胜糕,又能充饥又能暖手。这么十几年我吃下来,价格都是3元一个,有豆沙馅和咸味梅花糕,现在还有糖桂花和芝麻馅的,每个的味道都是最淳朴的口感。现在不管什么时候,自己回家或是带着朋友逛街,我一定会带着他们来买定胜糕,告诉他们这是我就是我的童年记忆中的味道。这几年,我看着老板的店面从一整个铺子都是南宋定胜糕和吴山酥油饼变成现在只占三分之一的店面进行售卖, 期间增加了一台冰柜卖棒冰,后来大牌匾变成了奶茶和饮品,定胜糕三个字只在新牌匾上用一个很小的篇幅,做定胜糕的师傅也从三个人变成了一个。放定胜糕的塑料袋变成了一次性圆形塑料饭盒配着小叉子,白色纸盒上印刷了“蒋顺发定胜糕”的字样。
有一次我和师傅聊起来,我说这就是我小时候吃的那个味道,师傅非常自豪地表示,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定胜糕。我问他为什么开始装冰柜了,师傅一边填着模具一边说,夏天棒冰卖的比定胜糕好啊。上了大学学的商科,于是我粽会想,他这样能赚多少钱呢,师傅也有点年纪了, 那以后谁还来做定胜糕呢,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宣传来吸引顾客呢。然而他就这样一直默默地做着定胜糕,带着白色帽子穿着白色工作服,白手套的动作非常流畅,遇到顾客亲切地问着数量和口味。顾客中一半都是熟客吧,他们用杭州话随意地打招呼,“今天也要3个豆沙啊”“是啊,带回去给伢儿吃”。吃了不会说杭州话的亏,我总是想说点什么,却只能什么都不说,只是在每次买的时候都会买两个,和老师傅笑着道别,一个快速地吃完,另一个捧着,慢慢往家的方向走。于我而言,那些什么杭州七宝,都比不上这一个小小的定胜糕吧。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大井巷和河坊街的交叉口的那家店的冰糖葫芦,虽然店面比较简朴,也不像东边的美食一条街规模巨大,我就是觉得这家店的糖葫芦好吃。金黄的糖浆均匀地包裹着红彤彤的山楂果,没有酸涩的口感,甜而不腻的糖块就是幸福的味道。然而现在放眼整个河坊街,10元的糖葫芦早已经变了味道,这家店也不再卖糖葫芦炸年糕,只有排成队的狗不理包子和宁波臭豆腐肆意侵占这个巷口的气息。
以前路边到处都是卖葱包桧、油墩儿(萝卜丝饼)、和烤红薯的小车,现在慢慢的都不见了。不知道是被城管取缔了,还是他们换了一个形式存在在生活中。初中在大塔尔巷曾有过一年的痕迹,放学时分校门口的小吃车上什么都有。虽然答应妈妈不乱吃东西,但还是给自己悄咪咪定了规矩,我和一起回家的同伴总是会买一串炸年糕和一个油墩儿,然后在泡沫塑料盒里放一整个盒底的兑了水的甜面酱。炸年糕串要选圆柱体的那种,这样吃起来的口感比薄片状的更软糯,炸的焦脆的外皮更有反差感。油墩儿是怎么吃都不会觉得油腻的,萝卜丝在高温油炸后不再爽脆,而是有一点点软,却能真实地感受到一根一根,面糊层不会很厚让人觉得偷工减料,也不会太薄以至于吃完一个觉得没有饱腹感。在傍晚的小巷子里炸年糕,双边的居民家里传来饭菜的香味,高架的暖黄色路灯亮起,我们吃着油炸的“垃圾食品”,一边谈论着今天学校的情况,走向回家的车站。
民以食为天,家以食为念,也许是异地求学加深了这种对“家”的概念。我想,为了跟随潮流排着喜茶吃着鲍师傅不是什么浪费时间的行为,但是回家一趟走一遍这一段熟悉的道路,在小巷中寻找葱包桧和定胜糕,再去九月生活买两个榨菜鲜肉月饼,才是杭州人独特的“潮流”吧。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