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县作家协会
Association of Wuzhi writers
母亲的油茶面
江玉娥
今年的元宵节依然没有爆竹声,明晃晃的月光满世界流淌,我关了客厅的灯,点了红红的蜡烛,桌子上是我精心熬制的油茶和蒸的布袋馍,看着它们,我不由想起了娘。
娘总是在正月十三那天炒茶面。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的元宵节家里没吃过元宵,一直都是喝油茶,吃大馍、布袋馍。而娘炒茶面的情景于我再熟悉不过了。首先是先将半碗花生倒入炒锅进行翻炒,待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过后,外焦里黄时倒在小簸箕里,稍微放凉后将皮搓掉,簸净,放在碗里,再将豆腐切成小块开始炒,直到豆腐炒出水分,成了劲道十足的豆腐干。然后将面粉进行小火不停地翻炒。一口铁锅,三碗面。一边炒一边说“炒三不炒四,炒四抱个秃儿子;炒三不炒五,炒五抱个秃小妞”。待面的颜色变成微黄、满屋飘香时,将炒好的花生仁、豆腐干倒进锅里,与炒面混合搅拌下,就成了茶面。
闻着茶面的香味,我特别想吃,可是还得等两天。终于,十五到了。下午,娘会提前泡一小把粉条、海带丝油茶面,煮一把黄豆、一碗饺子,分别放入碗里。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备料。然后娘便开始蒸馍,将发好的面用碱面兑好,和好面,揉成面团放置一边饧时,端出事先备好的红薯豇豆馅(红薯蒸熟去皮,豇豆煮熟用铲子混一起拍烂成馅),用饧好的面开始包。因白面有限,另外还有一团玉米面。娘将馍包成圆圆的鼓鼓的长条状,在一端的上面按上一圈用面搓的绳,就制成了布袋馍,然后上笼蒸,跟玉米面馍一起蒸,就成了过节的美食。
那时的农村还没有路灯,不等天完全黑,娘就将锅里添好水,将泡好的粉条、海带丝、黄豆倒进锅里,放炒好的茶面、煮好的饺子,一边放一边说:“鲫鱼钻沙,鲫鱼跳龙门油茶面,今年多喜讯”。一碗碗香喷喷的油茶在一阵阵氤氲的香气中出锅,娘虔诚地将布袋馍和油茶先在供桌上敬神后,一家子才能享用。
我四岁那年的元宵节,娘蒸好馍出去打酱油,这时来了一个要饭的,我拿出一个玉米面馍馍给她,她大概四、五十岁,大冷的天,穿得单薄,冻得缩成一团。我问她,够吃不够?再给你一个布袋馍馍吧?她不住地点头。我又拿出一个布袋馍给她,当时大娘和我们同住一个院。大娘见状,高声说,“可以了,走吧!”娘回来,大娘绘声绘色地学给娘,并且说“都说小娥精,我看不精,恁大俩馍都给了要饭的。”娘回头看了馍一眼,又看看我,搂着我亲了亲,递给我一个高粱杆做的灯笼,对我说“去玩吧”。
直到现在,娘的善良,娘的节俭始终影响着我。尽管现在衣食无忧,每看到半拉馍、半碗稀饭我依然珍惜,不舍得扔掉。
后来成了家。我爱人弟兄八个,条件不好,结婚后第一个春节,正月十五前我去给母亲送芝麻糖(我们这里出嫁的姑娘每年元宵节都要给父母送芝麻糖,寓意今年定比去年强)。和母亲说起春节蒸馍,我随口说句家里没面了,蒸馍是去后街他二叔家挖的面。害得娘正月十五油茶也没喝,一晚上也没睡。第二天,她找我分家后的大哥,我二哥和姐,让他们在十六这天,每一家给我送一包小麦。
此刻,我嚼着手里的布袋馍,喝一口娘教我做的油茶,满嘴的黄豆香渗透我的每根神经,每个细胞。而再喝一口,是粉条的滑嫩筋道;又喝一口,怎么有股特别的浓浓的香?那是一种甜滋滋的、沁脾的香,而且还有股,奶香?哦,是的,那是娘的味道!我的耳畔又回响着娘的一句话:“俺小娥没面了,俺不能让我的小娥饿着......”,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娘啊,娘亲年前走了,去了极乐世界,送走了九十二年的光阴。
窗外一地月光,我在蜡烛跳动的光圈里,在油茶散发的香气中重温陈年旧事,感受娘亲的味道,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作者简介:江玉娥,武陟县大司马村人,焦作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爱读书喜文字。
主编:郭要飞
副主编:赵慎龙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
2.本站所有项目来源于投稿或购买自其他第三方,若本站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站长 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