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们想再做一个一模一样的产品,显然已经没有希望了,那就得转型。其实我们是慢慢从微信类产品,转成了通讯录。当时苹果推出了iMessage,iMessage基于通讯录的短信和联系人,建立起IM的关系,这种思路我们觉得也许是有戏的。
我们再反观当时所有做通讯录App的厂商,比如QQ通讯录、友录,他们也纷纷在自己的App里做iMessage的功能。所以当时我们就决定转型,把自己的产品转成类似iMessage的产品,既能发普通的短信,又能在两个人在线的时候发免费信息。
我们还是以口信的名义去发布了,但是发布的几个月之后效果非常不好。其实现在再来复盘当时所有做通讯录App的这些产品,这条路都没有走通,哪怕像苹果的iMessage现在也是不温不火。
其实最核心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是努力在自己的用户群当中去建立社交关系,但实际社交关系的建立是一开始找到用户的某个痛点,靠连接的方式慢慢扩展,而不是在你本身已经受局限的一部分用户里面再去找社交关系。因为他们本身刚开始自己的盘子就不够大,那你在盘子里的这点人之间找连接就更困难了。所以这种在通讯录里面去寻找社交的尝试,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成功的案例。
这个时候基本就可以认为口信这个产品失败了。在360里面,其实转型是非常快的,不会在一个产品上花太长时间做不断撞墙的事情,一定会迅速地转变。所以当时我自己有这样的想法,领导们也同意,就把这个产品彻底转变成纯通讯录产品。
一到纯通讯录产品就变成工具属性了,这个还是360非常擅长的领域。360教导我们这些产品人员,如何把一个产品做得好,这个是360非常擅长的事情。所以这个通讯录产品很快就被我们打磨得比较好用的360浏览器截屏,它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让用到我们的用户都很喜欢这个功能。
但再往下一步,工具类产品的发展就是问题了。
第一个思考是,是努力形成推广的良性循环来赚钱,还是主打某个点来满足用户某方面的需求,从而抢占一部分用户?
另外一个思考是,当时通讯录遇到一个很大的障碍,我要让用户使用这个通讯录,用户大概要做十几项默认设置,用户全都设置完了才能把这个通讯录用起来。很多时候用户还不得不把系统自带的通讯录图标拖走,再把你的通讯录的图标拖下来,才能顺畅的使用这个产品。
所以这个产品刚开始使用的门槛降不下来。虽然说一旦用上你的产品,用户就可以持续使用,但是前面的门槛造成整个用户的推广比较困难。所以虽然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好用的通讯录产品,但是还是没能够引发爆点,感觉这个产品仍然没有找到它的方向。
这个时候,经过360内部的一些决定,我就去转做浏览器这个产品了,通讯录产品就交给别的团队维护,后来一段时间就比较沉寂了。
虽然我进360本身是为做浏览器的,但那时候再看浏览器的发展情况,形势已经不容乐观了。因为UC和QQ已经在当时的安卓浏览器和iOS浏览器中站稳了脚跟。UC从塞班时代转型,用前面一年时间,把这个转型转的非常好,已经爆发了。
当时360浏览器也做了很多尝试,但是完全没有打开这个机会。这个时候我就开始想,我不能再犯一次当时口信的那个错误,我跟着别人是没戏的,我一定得做点别人做不了的事情。
这是一个很朴素的想法,我只能做一些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我才能成功。因为我们的团队总共才有四五十个人,UC和QQ浏览器已经是几百人的团队在做。那什么事是他们做不了的呢?
其实当时的UC和QQ是不把自己当浏览器的,他们把自己当平台,我一定要是一个互联网的大入口。因为PC上浏览器是平台,移动端浏览器也是平台。所以当时他们的浏览器里包含一个完整的应用商店,包含一个完整的阅读工具,甚至包含一个完整的类似现在今日头条的东西。
因为他们什么都能做,所以体积非常大,大概每个App都大概10MB大。在当时的手机上,10MB的App已经算大的了,启动速度非常慢,带上介绍页需要十几秒用户才能用到。
把App做小——这是我觉得他们干不了的事情。如果我做小,他们总不能把自己的这些功能都砍掉吧,所以这应该是一个他们很难去做的事情。
那我主打的一个功能就是,我把我的浏览器做到不到1MB大。这样整个速度就会非常快。我就是一个单纯的浏览器。然后又做了一个功能,叫零秒启动,就是启动速度要特别快,因为他们(UC和QQ)启动速度慢。
启动速度怎么快呢?我每次退出这个浏览器的时候,其实我截了个屏,把浏览器的最后一个页面截下来。启动的时候我不弹那些广告页,不弹自己推广的slogan的页面,我就直接把这个截屏给用户显示出来,显示出来之后,用户点击这个截屏的时候,我已经能收到这个事件,然后在真正的页面显示出来之后去响应它,真正显现出来的页面和截屏是一样的,其实用户看不出来,这个App一点击就能立即启动,他点击完再有响应的时候就已经顺畅的过去了。
这个过程真的可以达到,让用户感觉,这个App怎么启动速度这么快的这么一个效果。那我在这方面就给他们(UC和QQ)非常大的打击。
那之后我记得大概几个月的时间,UC和QQ在不断的升级版本,全部是围绕性能在做,我就是要更快。但是毕竟我的这个快是他们没法去达到的,这是我们当时做的第一件事,是他们做不到的。
第二件事是什么他做不到呢?就是我们的图标。其实我们原来浏览器的图标是比较像chrome风格的图标,因为安卓嘛,本来就是chrome内核,是非常合理的。大家知道360的PC浏览器是一个绿色的「e」,就是跟IE的图标有点像。但是它是绿色的这么一个图标,已经有几亿的用户在PC上是使用这个浏览器的。所以当时我坚持要求把我们安卓浏览器的图标,把iOS浏览器的图标也改成这个绿色的「e」。这个当时我记得领导都不太同意这件事情,因为特别不搭,你一个安卓你怎么能放一个「e」呢?这个明显是IE 是不存在的么。我说不行,我一定要放这个图标,因为大部分用户认识这个图标,他认识这个图标就知道这个是上网用的。
所以我们就把图标换成了跟PC浏览器统一的绿色的「e」。就这一个转变,我当时做过统计,带来的日活跃的上升就超过20%。这点是别人抄不了的,因为我有PC浏览器啊,我们是一家子啊。UC和QQ的PC浏览器(当时)都是没有的。我通过这引导让用户能更认可我们这个产品,这是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我就开始继续的想,既然我有PC浏览器这个优势,我要怎么能够发挥我这个独到的优势呢?
我们当时就想到一个辙。用户用我的PC浏览器的时候,他能够跟手机浏览器怎么去互通。当时想到一个功能就是,如果用户在插着手机充电的时候,我在PC上就可以询问他你要不要把你PC的收藏夹给同步到手机上,他同步到手机上的时候,其实可以一键完成把手机上装上我们的浏览器,把收藏夹同步过去,然后还能把账号也同步过去,以后PC和手机账号就同步了,还能做到他的PC没有账号的话,我这个时候能给他产生一个账号,让这台PC和这台手机之间能够同步下去,所有这些在一键完成,用户只要确定他要干这件事就行了。
这个过程其实非常顺畅。当时我们觉得如果这个功能在做的话,能把我们大量的PC用户导到手机端去使用我们的手机浏览器。但这步完成的不是特别好,其实公司还有一个非常战略级的产品是手机助手,这个功能后来基本被用在了推广手机助手上,没有能够拿来推广我的手机浏览器,在这点上就不能完全执行我当时的想法。
但是即使我用了种种这些策略,做了很多跟他们不同的事情,我们也就做到了最高的时候
10%的市场份额。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你作为一个后来者,你没有作为先行者。你虽然能用特立独行的方法抢到一小块市场份额,但是只要你慢了,你就完全没机会了,这是给我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虽然你能做点不同的事情占到点市场份额,但是是不够的,将来这个市场只要没有巨大变化,那时候还是UC和QQ的天下,到现在为止也依然如此。这是我做浏览器的这一年的经历。
后来就感觉浏览器没什么招了,做到10%也能赚钱了,就差不多这样。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之前QQ通讯录的团队,后来这个团队就被合并进微信里,在微信里潜心打磨了一年,推出了微信电话本的这个产品。这个产品其实也没有什么更多的独到之处,但是有一点非常有意思,他们想办法解决了我最开始说的,第三方通讯录装上之后要做一系列的设置的这个过程。这个其实是用了这样一个技术360浏览器截屏,就是它监控系统通讯录的启动,系统通讯录启动之后,它监控到这个事件,它就弹出来盖在系统通讯录上面。这个其实体验上还有点小小的瑕疵,但是它做到了我安装了这个App之后,我什么都不用干,我继续去使用系统的通讯录的时候,我其实就已经在使用他们这个第三方通讯录了。这一件事一下子让你的工具的使用门槛大幅下降了。
我当时就觉得,这样一看起来,工具这件事,通讯录这件事也许有机会。当时浏览器又是那个状态,所以我就主动申请我还想做通讯录,我觉得这块有机会,领导们也都同意了,我就又开始回到通讯录这个行业。其实通讯录这个地方是蓝海的,没有什么成功的产品,微信电话本也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我看到这个尝试也许是有机会的。
我重新做这个通讯录App的时候,首先你能够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你还得找到用户最大的一个痛点或者说你这个产品最大的卖点。
当时我们想到这样一个点还蛮有意思的,当时360主打安全,你说你安全,只靠说是没用的,你能不能给用户保证些什么?当时我们也就想出了这么一个点,我的通讯录主要保护你的安全,因为有很多诈骗的电话、诈骗的短信。我怎么能确保你安全呢?就是如果你用了我的通讯录,你还被人骗了,我赔你钱。当时我们最多的时候一年能赔用户七万两千块钱,后来我记得这个数不断在涨,胆子越来越大。你被骗了我赔你七万两千块,这就等于免费送你一份保险,那你就相信我了吧,你就相信我能保护你了吧。
这个点其实用户认可度非常高,用户说我都担心我被诈骗了,因为你免费给我送了份保险,所以我就使用你。但其实是因为我们的防护能力我们是有信心的,用了我们的通讯录基本上是真的不会被诈骗的。以这个卖点,加上刚才那个超低的用户使用门槛,你装我的App就行了,你还像原来一样用你的手机,你就变成用我的通讯录了。这一下子解决了用户使用它的理由和成本都降低了。
然后再想第三步,通讯录是干嘛的?就像我们最开始没想清楚的点。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不想微信这件事了,已经不想通讯录做社交这件事了,那时候你会发现通讯录里还剩下什么呢?
其实通讯录里原来就三种人,朋友、联系人,是一种,剩下的就是好人和坏人,陌生人里就剩下好人和坏人。好人其实你可以理解为商家,坏人就是真是想骗你的人。360其实重心一直在坏人这个点上,我要帮你把坏人都给你挡掉。挡完之后还剩下什么呢?联系人又已经到微信里去了,剩下的就是商人。那我觉得这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做,既然通讯录里剩下陌生人的都是用户和商家的关系,那我们有很多的机会去做一些产生价值的点。
再回想一下通讯录整个这个产品,其实二十年没有变过了,从非智能机就干这个事,智能机到现在为止还是干这个事,它一直就是商家和用户之间沟通的通道,电话和短信,这里面是有很多互联网化的功能可以去做的。当时我们在这里面也找到一些功能,比如我们给用户做商家的号码识别,然后在智能短信上做一些尝试,发现是可以带来流量,带来价值的。
正在这个状态下,又遇到了一个打击。这个打击是什么呢?突然有家手机厂商,把第三方通讯录的权限给封闭了。一家很大的手机厂商,是非常互联网化的手机厂商,它把通讯录的权限给封闭了。当时我们其实很惊讶,因为我们没有想到可以这么玩。原来我们就认为苹果是封闭的,因为大家知道苹果从来没有开放过电话和短信的权限,所以在苹果上一直没有好的通讯录软件,你就只能用它的原生通讯录,大家也认了,苹果就是封闭的。
但是大家觉得安卓是开放的啊,大家感觉安卓就是PC嘛,PC是很开放的,很好的环境,安卓和PC一样。但是其实安卓和PC有个很大的差别,PC上 从卖PC的人和互联网公司来讲,那个Windows都是封闭的,对他们来讲,大家权限是一样的。但是在安卓呢?对于卖手机的人来讲,安卓是开放的,对于第三方的互联网公司来讲,安卓其实也是封闭的,就看卖手机的人愿意把安卓开放到什么程度。这个控制权就一下子变到手机厂商手里了,那就意味着手机厂商有办法通过限制权限的方式,让这一个领域都完全没法做。
这样我一下子就受到非常大的震动,我突然意识到手机厂商还可以干这样的事情。这就跟PC不一样,PC的这帮卖家,比如联想卖PC,他从来不可能通过改造Windows让自己具备非常高的竞争的势能和优势,但是在手机上可以。我在想那岂不是意味着任何一个手机厂商,愿意去做或者对于他们非常重要的领域,它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把市场抢走。这个时候就让我产生非常大的震动。
首先我就发现通讯录可能这一家手机厂商做了,其他厂商一效仿,这个市场就算死了,就没有机会了,那就意味着你一定得不做通讯录再去做别的产品了。这个时候甚至说我当时在360,其他的工具类产品,也都受到这样的威胁。
那个时候我就陷入了很长时间的思考,最后又总结了几个思路可以做。第一个,我再把工具变垂直,非常垂直的一个领域,但这个点就真的把这个事做小了,可能我志不在此了。第二点是海外,海外的竞争没有那么激烈,还有没有机会。但是其实大家知道那个时候猎豹已经在海外很火了,后来也是360的人出去做的APUS也已经在海外开始做了,如果我开始做显然又面对了最开始那个局面。我已经不是第一个和第二个了,我去第三个,也许我能抢一小块市场,那也不大,所以海外这条路我当时也放弃了。
那么再回头一想,如果我还想做工具类的领域,那我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做呢?我就看到那一家手机厂商那么做了,是因为他在互联网的敏感度非常高,那其他手机厂商现在是什么状态呢?我有没有可能跟他们合作去做一些事情呢?当时就有这样一个想法,然后我就开始行动了。
当时我已经想好了要出来离职创业,只是还没有确定要做什么。我就去了很多公司去面试。因为我当时是360的产品总监,所以去别处面试一般也都能面到比较高的高层,我就可以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我就去了很多公司,特别是把手机厂商都面了一轮。
我和他们沟通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其实手机厂商也没有我想得那么强势,那是因为他们有天生的门槛或者说上限。他们天生的上限在哪呢?手机厂商当时都想过做互联网的事情,但是他们发现他们做的任何互联网产品都跨不出自己的手机。当时所有的手机厂商都专门成立了自己的互联网团队,一方面想靠自己的手机养,另一方面还想打进别人的手机里面去。就发现对别的手机厂商而言,互联网公司他也许还允许在我的手机上玩,别的手机厂商的东西,我怎么能允许你在我的Rom上撒野呢?所以他们发现所有互联网的尝试都失败了。
因为他自己做的产品在别的手机厂商上是非常难以生存的,所以他们每个手机厂商是有一个天生的上限,就是自己的用户量。那你想想,最好的手机厂商也就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市场份额,那就意味着他们在互联网上的尝试都跨不出去,受这个限制。这就限制他们什么呢?好的互联网公司的人才其实也蛮难加入他们的,因为我做的最大的产品也只能做这么大,如果他没理解到这点可能他还会进去,进去之后他也理解到了,其实我只能做这么大,这样就是一个天生的天花板,对这帮手机厂商来讲是非常头疼的一件事。
我跟他们都聊过一圈,我觉得OK。第一,他们不愿意把所有的像通讯录这样的产品去开放给第三方,他们确实会守紧。那如我所想的,第三方通讯录这个方式非常难做了。但是他们自己有没有靠自己力量做起来的能力,无论是技术积累还是天花板,还有各方面的因素都造成他们现在做不了。我当时也都问了,这块如果有人合作,你们愿不愿意,他们其实都是愿意的。所以最后我就跟他们表示,其实我后来想了想我还是想创业,我想做这件事情,如果做了你们愿不愿意合作,他们也都纷纷表示愿意合作。那其实我觉得好,我的调研工作算是初步完成了。
然后我再去找初始的数据提供方去合作,说我将来要做这件事情,你们能不能最开始的时候给我来些启动的数据,把这些数据提供给我。也有很多家愿意合作,甚至其中一些家直接说你们天使投资有没有,我投你们天使吧,我们就很顺畅的把数据和天使投资都拿到了。然后我才开始做这件事情。
合作小伙伴
GDG社区小饭桌七牛云存储口袋巴士芥末堆
华兴逐鹿X 华兴阿尔法Coding Ping++ 奇点机智
中国移动开发者俱乐部IT高管会 iTalk沙龙
SmallTalk真驿站群英会京东众创学院以太 丰厚资本
方创资本 零一创投信天创投 IDG资本 ZhenTalk
InnoSpacePMCampUCloudGameLook
SegmentFault GirlUp OneAPM 魔窗
新浪创业课接力成长营 常青藤论坛苏河汇
微链 亿欧网触宝大咖吧天使茶馆 DBRC B12
HUB同学会易创课堂O盟IT桔子 拓扑社漏洞盒子
微软创投加速器氪空间联合创业办公社桔子空间
3W空间腾讯众创空间太库
XNode 优客工场 方糖小镇
红沙发 RedCouch
我们纪录时代的创造者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
2.本站所有项目来源于投稿或购买自其他第三方,若本站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站长 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