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一般经济届的学者,一直给普通老百姓灌输这样的观点:计划经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避免市场经济因为调节的滞后性带来的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这样的判断大抵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得出来的结论,但这样的结论却难免主观臆断的嫌疑。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实践证明,“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做到了三年困难时期,“防止市场经济反应的滞后性带来的巨大浪费”,这一点并没有能做到。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计划经济带来的浪费,与市场经济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我国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是因为一穷二白基础,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事实证明在战争时期,计划经济很好的解决了当时遇到的问题。但是战争状态甫一结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立竿见影地展现出来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计划经济经历了四次大的考验:
第一次大规模浪费行为是大跃进时期。
由于大干快上的需要,当时的钢铁产量计划盲目冒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带来了全民大练钢铁。最后不但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还让当时很多地方的环境受到了巨大的破坏,留下了很多濯濯童山。除此之外,很多农户家里的铁锅门鼻子等铁器,也都投入了大炼钢铁中,自然形成了“夜不闭户”的客观条件。
问题是,这样不讲科学全民大练钢铁的结果,虽然完成了计划,但是有很多没有任何用处的钢铁炼出来没有任何用处。这样的多重浪费,显然是市场经济也不会出现的。
第二次大规模浪费是城市人口下放农村。
三年困难时期,由于之前的大干快上,各地盲目上马了许多临时计划的工业项目。随着物资供应紧张和财政紧张状况的来临,从上到下很多地方都需要动员临时进城的农转非户回到农村去。据统计,先后下放了职工1000余万人,职工家属2000余万人。
这种状况带来的,除了财政支出的遣散费,还有很多拖家带口来回的交通费等费用。如果当时农村不是实行了集体化生产队,这些被遣散回乡的下放户,连生活都会成问题。问题是当时很多地方的农村也正处于缺粮状态,这些下放户的处境可想而知。
第三次大规模浪费是知青上山下乡。
由于文革的爆发同样属于临时计划性质,各地爆发大规模的武斗更是不再计划之内。这样文革初期红卫兵大串联造成的财政窘迫状态,根本没办法依靠工业计划的完成来得到缓解。再加上各地“反对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学校工厂等地方的很多人才被打倒,该上马的工业项目因为没钱而延缓。
同时由于大规模武斗破坏了很多城市的工厂,包括厂房和机器设备,要想恢复因为缺乏技术人员也需要时间。
几种因素叠加之下,停课闹革命的初高级中学学生,连毕业手续都没办,就开始被动员上山下乡。一方面工业恢复需要有技术的青年工人,一方面因为生产恢复不了没法安排就业,于是一两千万不管有没有知识的年轻人,发了一定的补助就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去了。补助费交通费等各种费用,不但造成了财政和人力的巨大浪费,更是对于国家的工业化带来了人才培养方面更大的浪费。
第四次大规模浪费是子女顶替父母的接班制度。
这次的浪费仍然与文革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是文革留下的后遗症。一方面下乡有了一定年头的知青需要回乡安排工作,另一方面城市的工业恢复和新增加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动员没到退休年龄的工作人员提前退休让子女顶替。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许多回城知青是从父母手里强了饭碗,当然这只导致父母等老一辈提前退休而不至于没饭吃。
但是一般来说离退休还有一定年限的人,属于经验技术两方面都成熟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没有经验同样没有技术的年轻人,企业面临的问题不言自明。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国企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接班制度无疑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这样一反一正,导致不少企业从管理到生产,与之前产生了很大的差距,直接的结果就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摇摇欲坠。
所以说,拿计划经济的所谓“优越性”,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短板,根本就不具备说服力。如果不顾事实只有嘴说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好三年困难时期,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让人信服的。所以很多人才拼命污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这个说成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剥削经济。按照大家都知道的说法,别看广告,看疗效,哪好哪坏一目了然。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
2.本站所有项目来源于投稿或购买自其他第三方,若本站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站长 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