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重庆市政区地名通名的山水特色

关注

至2009年,重庆市辖境内共有1048个政区地名,其中,区名19个、县名21个、街道名156个、镇名574个、乡名278个。不计“乡”、“镇”、“街道”、“县”、“区”等政区通称,仅对专名部分进行考察。一共有310个地名尾字,其中,通名汉字100个。这100个通名汉字中,自然地理实体通名最多,52个,占了总数的52%;聚落通名11个;人工建筑地物通名31个;行政区划通名6个。从通名类型来看,在重庆政区地名中,自然地理实体通名超过了半数,比其他3类通名的总和还多。这一现象值得探讨。

李如龙先生(1998)在《汉语地名学论稿》中指出:通名“标志着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记录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举措和设施,也体现着行政管理的区划系统。因此,通名的研究是地名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地名及地名用字具有区域性特征,地名中的通名更是如此。游汝杰先生(1993)认为:“地名用字,尤其是地名的通名部分的用字,往往因地区不同而不同。一个地区的地名用字常常自有特点。”重庆市政区地名的通名用字十分丰富,且地域特色非常明显。通名充分反映了重庆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人们对于重庆的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不仅如此,还反映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对所在环境的认知心理。总体来看,重庆市政区地名通名最大的特点就是山水性。

重庆市政_重庆市政规划_重庆哪点有买市政园林修剪工具

1. 通名及其类型

在重庆乡镇级以上行政区划地名中,100个通名汉字的类型分布如下:

自然地理实体通名:

溪 山 龙 坪 坝 口 江 河 水 阳 石 峰 泉 滩 塘 洞 湖 沙 沱 梁 岗 角 云 土 池 川 湾 岭 岩 潭 垭 嘴 海 汇 峡 沟 谷 坎 孔 坡 板 盘 洋 浩 岚 岸 坳 边 堤 壕 碛 原

聚落通名:

家 路 市 街 驿 都 集 里 园 堡 庄

人工建筑地物的通名:

桥 城 田 门 渡 林 场 楼 观 庙 井 陵 寺 台 关 津 堰 厂 佛 界 碑 店 殿 坊 馆 矿 铺 塔 坛 堂 亭

行政区划通名:

村 州 县 府 乡 厢

2. 通名真实反映地形地貌特征:山多水密,山川相连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重庆处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由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势上高低错落,峰谷相依,山川相连,溪涧峡谷不少,缓丘平坝众多。既有巍峨的高山,又有纵深的峡谷;既有奔腾的大江大河,又有淙淙的小涧小溪;既有参差的浅丘山梁,又有平缓的坝子山塆。可以说,中国辖境的大多数地形地貌,在重庆境内都能看到。重庆政区通名真实地反映了多彩多样的地形地貌。重庆市政区通名所反映出来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山多水密,山川相连。

重庆多山,古代的重庆城就是一座著名的山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现今的重庆市山多平地少,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4%,平坝平地面积仅占6%。特别是山地(中山和低山)面积占幅员面积75.8%。重庆的山多名副其实。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从地质构造体系来看,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辖境内存在各个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渝东南川鄂湘黔隆褶带,渝西川中褶带,渝中川东褶带,经向构造的渝南川黔南北构造带和渝东北大巴山弧形褶皱断裂带等。这样的构造体系,使得重庆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明显。褶皱山系在境内形成许多走向大致平行的条状山体,山体与山体之间是沟谷河槽。从两侧山上流下来的山水汇聚于沟谷河槽,溪涧江河自然形成。重庆市境内主要的“江”有13条,“河”有213条。还有数不清的溪涧沟渠。山多水流自然密,山与水紧紧相联相伴。

山多水密,山川相连的特点,在政区地名的通名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在100个通名汉字中,反映这一特点的汉字多达35个:

溪 山 江 河 水 峰 泉 滩 塘 洞 湖 沙 沱 梁 岗 池 川 湾 岭 岩 潭 垭 海 汇 峡 沟谷 坡 洋 浩 岚 岸 坳 碛

以上35个通名汉字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山”系通名,另一类是“水”系通名。前者如:山、峰、岗、岭、岩、垭、坡、岚。后者如:溪、江、河、水、川、泉、滩、沱、湾、浩等。

在重庆政区地名中,按通名汉字出现的频次统计,居一、二位的分别是“溪”、“山”二字。在县名中,用通名“山”来命名的就有3个:巫山、秀山、璧山。用通名“溪”来命名的有:巫溪。在40个区县中,就有4个直接用当地的山名或河流名来命名行政区。同时,区县名称中,通名与山、川直接有关的有13个:江北、黔江、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垫江、彭水、巫溪、巫山、秀山、璧山。这13个区县名称,其名称均来源于当地的山名或河流名。此外,还有几个区县名,虽然通名中不含“山”、“川”等字样,但其得名同样与山、川有联系,如:铜梁县,得名于铜梁山;酉阳县,因县在酉水之阳故名;石柱县,本名“石砫”,以县东有石砫山得名;梁平县,本名梁山县,以县北高粱山为名;丰都县,曾名平都县,因城东有平都山,故名。渝中区、渝北区名称中的“渝”乃嘉陵江的简称。南岸区、江北区、大渡口区的名称,都与长江、嘉陵江有关。

作为通名,“溪”在重庆政区地名中一共出现51次,绝大多数都出现于乡镇地名中。从分布区域来看,主要分布在主城九区以外。集中出现在:酉阳县(6次)、秀山县(4次)、巫山县(3次)、垫江县(3次)、黔江区(3次)、彭水县(3次)。这几个区县地处重庆的东部与东南部,这些地区正好也是山地最多、溪涧最密集的地区。这些乡镇政府所在场镇基本上都建在溪流边,不少乡镇是溪水穿镇而过。这些乡镇便以溪水的名称来命名。

作为通名,“山”在重庆政区地名中一共出现34次,带“山”地名基本上是“因山为名”的。中梁山、歌乐山、南山、涂山、龙山、玉峰山等是主城区里的几座有名的山,这些山名用以命所在的街道或镇。巴山、巫山是重庆与陕西、湖北交界的大山,处于四川盆地的北部和东部。巫山用以名县,巴山用以名镇。其它的金山、铁山、坪山、名山、武陵山、中山、九龙山、碧山、梁山、竹山、金山、郁山、丁山、横山、双山、黑山、后山、燕山、柱山、尖山、仙女山、拔山等,都是当地有名的高山,这些乡镇便因山取名,自然在情理之中。

如此众多而集中地“因山为名”和“因川为名”,不是偶然的。多山多岭,必然多溪涧,山水相连,山水相间。这是大自然固有的特征,这些特征在重庆地名的通名上反映得特别明显。

“山、溪、石、川、江、河、坪、坝”等用在重庆市政区地名的通名中,不是个别的,是普遍而成系统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汉字,这些通名集中起来,恰好反映了重庆的地形地貌特点。山多、溪流多、石头多,坪坝也不少。正因为重庆多山多水流,所以政区通名中最多的两个就是“溪”和“山”。

3. 真实记录居住环境:逐水而居,贵坪坝山塆

如上所述,重庆的政区通名真实反映了当地“山多水密,山川相连”的地形地貌特征。同时,还真实记录了当地人的居住环境和居住喜好:逐水而居,贵坪坝山。陈建民先生(1989)曾谓“从地名字可以推断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民情风俗”。

北方的游牧民族因放牧游走,常年逐水草而居,这是很自然的。南方的重庆人,历史上也喜好逐水而居。不过,重庆人的“逐水”并不游走,而是定居,是傍水建屋建村落城镇。有的水流绕城而过;有的水流逶迤而来,穿城而下;有的三而环水,形似半岛。尽管重庆并不缺水,但傍水而居,把房舍村落城镇建在靠近水边仍然是上佳选择。重庆的地形往往三山夹两川,水边必然近山。逐水而居,往往也就傍山而建。所居之地,靠山临水。选择这样的居住与生活环境,宜居莫过于斯。在重庆政区地名的100个通名中,与“水”有关的通名多达26个:

溪 江 河 水 泉 滩 塘 洞 湖 沙 沱 池 川 湾 潭 海 汇 峡 沟 谷 洋 浩 岸 坳 壕 碛

除溪、川、江、河、水等通名而外,重庆政区地名的通名中,颇有地域代表性的几个通名有沱、浩、湾。这几个通名与溪、川、江、河、水等系列“水”系通名一道,共同体现“逐水而居”的特点。

先看“沱”。

作为地名通名的“沱”,是一个方言词,在西南官话中,指江河流速平缓的水湾地带或回水湾水域,引申后也包括回水湾流水域所在的陆上地块,或邻近这个回水湾的陆上地域。重庆政区地名中,以“沱”为通名的地名有7个:李家沱、郭家沱、朱沱镇、南沱镇、西沱镇、石沱镇、渭沱镇。这7个镇(街道)的驻地都在回水湾沱地带,这些镇(街道)的得名都来自于回水湾沱这一水域特征。除这7个镇级政区名称外,重庆还有以“沱”为通名的地名:唐家沱、王家沱、牛角沱、郭家沱、窍角沱、白沙沱、明月沱、喻家沱、仁沱等。

“沱”字反映了多山的西南地区江河水流所处的地形与水文特点,同时也如实记录了人们对这样的居住环境的喜好。江河水流在四川、重庆及西南境内,因其地形因素,江河水流曲折,在河水转折处往往形成一定的水湾,水湾里的水流往往较上游和下游的流速要平缓许多,有的水湾看上去是静止不动的,有的还产生一定的回水湾流(出现河水倒流)。这样的水湾或回水湾流区域,西南方言称为“沱”或“回水沱”。作为通名,“沱“在南方比较常见。这个通名与北方常见的“坨”形成对照,记录着不同地形地势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南方通用的“沱”与北方通用的“坨”,正反映了南方逐水而居与的北方择高台而居不同。“沱”与“坨”在地名汉字用法上的南北差异,正是南北方人民对所处环境与地形地势的认知差异。

再看“浩”。

《说文·水部》:“浩,浇也。”《段注》:“浇,当作沆字之误也。······沄浩沆同义而双声故三篆相联。”又,“沆,莽沆,大水也。”浩的基本义是大水义,引申而泛指大义。所以有浩大、浩繁等词。不过,在重庆地名中的“浩”,不是上述意义,而是小港的意思,是个方言词。清张澍的《蜀典·方言类》引黄庭坚语:“犍为之俗,谓江之灢水为浩。”今川东地区仍谓小港为“浩子”、“浩浩儿”。用作地名,如重庆南岸的“龙门浩”就在渝中区望龙门对岸,还是个著名景点“龙门浩月”。乾隆年间王尔鉴修《巴县志》:“浩即港,巴人谓小港为浩也。”南岸区有龙门浩街道,此地江边渡口,有上下石梁两列出水面,其间形成浩口,南宋绍兴年间,有人刻“龙门”二字,故名龙门浩。武隆县有浩口乡,以境内大小花溪入芙蓉江之汇合口,江面宽敞,江水浩瀚而得名浩口乡。

再次看“湾”。

湾本指河水的弯曲处,《广韵·删韵》:“水曲。”重庆政区地名中以“湾”为通名的共有5个。传统上,这些地名都写成“塆”字。如果我们的考察范围不限于政区地名的话,可以发现,重庆的地名用字中,今天写作“湾”的地名,在传统上绝大多数都写作“塆”,只有少数部分写作“湾”字。水旁的“湾”与土旁的“塆”是两个不同的汉字,意义各别,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通名。“塆”字形符从“土”不从“水”,说明该字字义有别于水湾的“湾”,不一定紧挨江河边,少有水源。“弯”是声符,除表示读音外,还兼表意义,表示地形弯曲低凹。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从“塆”字的构字意图可知,义为山间或陆地上的弯曲低凹地带。“塆”字的构字理据来自对特定地势地貌环境的客观写照。关于“湾”与“塆”的使用条件与区别,拙文《南方地名用字“塆”与“湾”的区别》已述,此不赘。

最后,说说“江、河、水”。

作为通名,“江”和“河”所代表的地理实体是同一个类型,都是指天然形成比溪大的水道。就本义而言,“江”、“河”都不是通名,而是专有名称。“江”的最初意义是专指长江,“河”是黄河的专有名称。古代作为天然水道的通名是“水”,如渭水、洛水、汉水等。后来,由于黄河水含泥沙多呈黄色就叫“黄河”,而长江因为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就叫“长江”,江和河就成了河流的统称,变成了通名。“江”与“河”在作通名称谓时,一般认为有地域上的大致区别,北方一般多称天然水道为“河”,而南方多称“江”。如北方的黄河、渭河、汾河、淮河、海河、洛河等,南方的长江、珠江、湘江、钱塘江、岷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嘉陵江、涪江、乌江、阿蓬江等。

就重庆而言,称天然水道为“江”与“河”有着明显的大小长短的区别,称“江”的水面宽阔,流经地域长远,水量大;相反,称“河”的水面较江狭窄,流经地域较江短小,水量小。我们统计,重庆市境内有“江”13条:长江、嘉陵江、乌江、渠江、芙蓉江、涪江、阿蓬江、凤嘴江、龙川江、龙岩江、琼江、郁江、诸佛江。有“河”213条,称为“河”的水道相比之下,都较称“江”的小。

重庆政区地名中以“江”、“河”作为通名的各有16个,以“水”为通名的地名有14个。“江、河、水”这3个通名涉及政区地名合计有46个。所有这些地名来源都与水有关。是“水”系通名的一部分。

“水”字政区地名的得名颇有些意思。万州区的分水镇,因镇北山梁之水分别流向万州区与梁平县而得名,意为此地是个“分水岭”。万州区的响水镇,因响水滩而得名。酉阳县的黑水镇,因境内多森林,落叶长年累月积于地,含水量高,树叶腐烂后地表流出的水呈黑色而得名。云阳县的清水乡,以清水塘得名,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刘氏家族到此为业,建有三眼四季清流的水塘故名。分水镇强调的是地理位置的功能:分水岭。响水滩着眼于滩头流水发出的声响。黑水镇着眼于流水的颜色。清水乡得名于水塘。

以上“水”系政区通名如实记录了重庆人逐水而居的特点。除此而外,另一些通名则真实记录了重庆人居住环境的另一个特点:以“坪、坝、山、塆”为贵。

“塆”字通名已如前述。下面看看“坪、坝”。

作为通名,“坪”和“坝”所代表的地形特点基本相似,指地势比较平坦的的坝子。有时“坪坝”连言。在重庆政区地名中,作为通名的“坪”字一共出现25次,“坝”字24次。这两个通名汉字共出现49次,占通名汉字总字次的7.74%。

整个重庆地区,山地和坡地远多于坪坝地。相对来说,坪坝更适合于人们居住与生活,更适合于人们耕种劳作。尤其是在农业社会,坪坝种庄稼收成要好于山地与坡地。对于重庆人来说,坪坝是人们向往的宜居之地。在多山的重庆,凡是地势相对平缓的坝子,都可以称作“坪”或“坝”。如城口县的坪坝镇,因地势平坦而得名“坪坝”;沙坪坝区所在的沙坪坝,是在嘉陵江岸因河沙冲积而成的坪坝,故名沙坪坝。当然重庆市政,重庆人心目中的坪坝,并不似北方平原地区的那么如镜似的平整。从重庆人的坪坝概念中,可见坪坝在重庆之难得,正因为重要而又难得,才弥足珍贵。甚至有学者认为,重庆的古称“巴”就来源于“坝”。徐中舒先生(1981)就持此论:“巴之本义为坝,《广韵》巴在麻韵,坝在祃韵,巴、坝同音,惟平去稍异。······《广韵》坝下云:‘蜀人谓平川为坝’重庆市政,今四川、云、贵皆谓平地为坝,这是今日西南地区汉族与非汉族间通用的词汇。”

综上,“山”系通名与“水”系通名不是相对孤立,而是紧密联系,互为照应。重庆市政区地名的通名切实反映了重庆的地名特色——山水性,山水特色正是重庆地形地貌与居住环境的如实记录。“中国地域辽阔,方言纷歧,地名用字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地域色彩相当深厚。有些字在某一地域广泛使用,而在另一地域却很少使用甚至不用。通过对有浓厚地域色彩的地名用字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关于该地域地理的、历史的、民俗的、文化的等多方面的信息。”重庆地名的用字非常丰富,且地域特色十分明显。通过对地名通名与地名用字的研究,可以揭示其地域特色。本文仅展示了其中的一个特色——山水性,这也是重庆地名最重要的一个特色。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