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项目网找项目网  2023-05-01 12:02 找项目网 隐藏边栏
导语: 科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科举制度是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概念科举制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进行人才选拔。科举制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5)宋朝时改革:全面推行糊名制和誊录制,防止徇私舞弊。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宋朝时科举增设武举,采用糊名法加强考试公平性

知识需要反复学习才能记得更牢

点击下方蓝字查看往期常识合集

科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July 24

科举制度是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_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_科举制的特点

1.概念科举制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进行人才选拔。科举制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

2.实行时间:隋朝—1905年废止。

3.发展过程

(1)萌芽:南北朝时期。

(2)形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曹丕采纳陈群的意见后实行)。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期流于形式,注重家世,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3)确立: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最终被确立下来。

(4)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提醒】现在对于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朝代有争议,部分历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和进士科都起源于唐朝,隋朝的科举五品官员举荐方能参加本质为汉朝的察举,和唐宋时期的科举不是一回事。但人教版的最新教材中依然采用的是隋朝创立的说法。对于这种争议问题,小伙伴们注意优中选优,偏向教材内容。

(5)宋朝时改革:全面推行糊名制和誊录制,防止徇私舞弊。糊名制:将考生的信息遮蔽起来。誊录制:安排人先将考生的试卷誊抄一遍,再由阅卷老师审阅。两者结合,一定程度防止了徇私舞弊现象。

(6)明清时达到鼎盛:明朝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采用八股取士。如果说三级,指乡试、会试、殿试。如果说四级,在乡试之前还有童试。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通过后参加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通过县、府试的,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称为童生或儒童。取得童生资格后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院试的第一名被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经选拔后可参加乡试。取得生员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乡试(省级考试):参加乡试的人员包括本省的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乡闱。乡试考中以后被称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会试:参加会试的人员是全国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在京师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期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二月,故称春试或春闱。由礼部主持,故又称礼闱。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参加殿试的人员为贡士,在会试后的当年举行。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连中三元(三元及第):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即连续取得解元、会元、状元。

(7)废除: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练习

做题来温故知新吧

点击空白查看答案

稍候5秒即可滑动解析

01

【2019联考】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下列哪一人才选拔制度与其所言体现的用人理念最契合( )

A.科举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九品中正制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A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是指用人的原则是看才能,而不管亲疏。

A项正确,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

B项错误,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项错误,世卿世禄制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本篇常识来自公众号公考常识自习室。

D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02

【2019浙江】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起源于唐太宗时期,成熟于唐玄宗时期

B.宋朝时科举增设武举,采用糊名法加强考试公平性

C.“三元及第”是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第一名

D.戊戌变法提出废止科举主张,科举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C

A项错误,科举制起源于隋朝,成熟于唐朝。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

B项错误,武举是专为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唐武则天设立。科举考试中,为公平起见,把名字给盖起来改卷,称为糊名法。糊名法为唐武则天时首创,起初只是实行于选官的吏部考试中。宋代开始,“糊名”正式用于科举考试科举制的特点,后历朝沿用。本篇常识来自公众号公考常识自习室。

C项正确,科举考试中,乡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若一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为第一,则称“三元及第”。

D项错误,戊戌变法(1898年)只是主张废除八股文科举制的特点,改革考试制度,而不是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度的废除直至1905年才完成。

没有阳光的日子里,我和你一起,穿越风雨。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

1.站长不是项目作者,不对项目解答及盈亏负责。
2.本站所有项目来源于投稿或购买自其他第三方,若本站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站长 进行删除处理。
找项目网
找项目网 关注:0    粉丝:0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
×
Dra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