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庄
《毛选》里有一种方法论,就是历史分析的方法论。
我们都知道,要想搞清楚一件事情的当下,以及判断这件事情的将来,就必须先搞清楚这件事情的历史。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看待历史?用什么样的观点去分析历史?
这就是我们这篇文章要说的“历史唯物主义”了。
历史唯物主义有几个基本的观点,我们就来一一翻译翻译。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却很少有人真的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
我们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也就是说人的意识、思想、精神,本质是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然后,人在有了这种思想和意识以后,又通过这种思想和意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以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与前进。
这里面最关键的点就是:顺序不能乱。
就是说一定先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然后社会意识才能去改造和创新社会存在。
这里面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那么,我们自然就会去思考,为什么不能反过来?
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是思想的存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同时客观事物又反作用于思想,使得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然后循环的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和前进?
也就是说: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我们按照这个顺序去解释历史现象,也是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也可以解释得通,解释的通的理论,就必然有它的道理,为啥你要说我唯心呢?
这其实就类似于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双方都同时承认物质和意识的作用,但是谁排第一?谁决定谁?
这才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原则分歧。
凭啥非得是你的鸡生蛋是对的?我的蛋生鸡就是错的呢?
就比如,你说是先有一台车,然后这台车的各种机械功能反映到了你的头脑里,然后你又用这种意识不断的去创新发展这台车,使得汽车工业不断进步。
那我反过来说,是先有了我想要一种机械工具的意识,然后我才去逐步实验、研发,最后才发明了一台车。
然后,你又接着说,那你的那种想要机械工具的意识,也是客观的什么牛车、马车工具等物质,激发了你想要一台机械工具的意识,还是客观存在第一,意识第二。
如果这样,我还可以接着说,在牛车、马车之前,也可能是先有创造牛车、马车的意识,然后才会发明出牛车和马车呀。
这样一来,实际上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就成了一个永远争论不清楚的问题。
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这个问题可以无限的循环下去,最后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很多教马列主义的老师,一提到唯心史观,就把人家说成是“我思固我在”,对这几个字的解释是,我想什么,这个东西就立马存在。
把唯心历史观描述得跟傻子一样,来凸显唯物史观的正确性,这种做法十分欠妥。
贬低对手并不能凸显自己的高明,也解释不了唯心史观存在的原因。
所以,我们试着换一个角度去分析这两者的区别,到底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思想意识是第一性的?
如果我们承认思想意识是第一性的,也就是说承认唯心史观,那么就必然认为是人的思想在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发展。
照着这个理论去看历史,就会觉得是历史上的某个杰出人物,他用他那伟大的思想和杰出的政治眼光,在创造和推动历史前进。
因为思想的集大成则,最后必然是体现在某个具体的人身上嘛。
这就是我们说的“英雄史观”,英雄史观就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用这个英雄史观去看历史,推而广之,那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某些杰出的精英分子创造和推动的,他们雄才伟略,思想先进,技术高明,最后凭借着他们超人的能力,创造和发展着社会。
我们再沿着这个思路去看历史,那就是精英阶级在控制着历史的走向,创造和发展着生产力,为人民做贡献,为社会谋福利。
既然是他们在掌控和创造历史,那这个社会上被创造出来的财富,是不是就理所应当的是他们拿大头,他们来掌握,他们说了算呢?
讲到这里,可能大家应该隐隐约约感觉到一阵脊背发凉了吧?
由这个唯心史观出发,那就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这个精英阶级应该要统治那些“乌合之众”的劳动阶级。
有这样的历史观,自然还会出现,当劳动阶级被压迫的受不了,想要反抗的时候,那统治阶级就会用这种唯心的意识形态来操纵你们。
他们会告诉你别担心,下一任出现一个开明的皇帝,你们就不会受苦了;或者告诉你,别担心,都是你们县的这个贪官欺负你们,只要换一个廉洁的官员上来,这事就解决了。
为什么,因为唯心史观本质上认为,是思想推动历史,思想自然也是存在于人的身上,所以必然是精英阶级推动历史,这样一来他们自然居于统治地位,可以把剥削和压迫劳动阶级从理论上合理化。
那么当你感受到不愉快的时候,别剥削的不成人形的时候,他们就告诉你只要换一个人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千万别反抗。
所以为啥我们说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华帝,意义就在这里了。
这种历史观还有很多反映,比如什么二八原则,恩赐的观点,均来源于此。其实大家用这个历史观去看看马云的福报论,那还不是一个道理吗。
在这种情况下,当一方对另外一方的剥削、压迫越发严重以后,就必然产生革命或者斗争。
封建时代,就是农民和地主的斗争,资本主义时代就是资本家和无产者的斗争,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阶级,所以我们称为阶级斗争。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读到上面,爱思考的朋友,必然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唯心史观既然认为是思想推动历史,也就是说是某个精英阶级推动历史。
那么反之,唯物史观则正好与之相反,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由此衍生出来,就是广大群众的实际的物质生产,在推动历史。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是实践中的物质生产、客观存在催生出了思想意识,所以理所应当的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创造历史。
群众创造历史,自然也不否认伟大人物的历史作用,但是这里面不能违背唯物史观的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基本原则。
落实到具体的生活里,比如一栋房子的建设吧。
唯心史观的人必然认为是那个掌握了生产资料,掌握了信息资料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掌握了某种权力或者渠道的人,甚至说是某个思想比较先进一些的人,他推动和创造了这栋楼,也即是这家房产公司的创始人或者股东推动了这栋楼的建设,这就是这栋楼的历史。
从这个观点出发,这栋楼如果挣了一个亿,那么他可以拿8000万,剩下的分给你们做设计图的,生产水泥钢筋的,搬砖的,罐泥浆的等等,总之劳动者分到的仅仅是勉强维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那点钱而已。
因为他们是统治阶级,他们说了算嘛。
那么反过来,如果从唯物史观去看,那首先是群众对住房的生活需求存在,催生出了要建一栋楼的思想意识,然后这种思想意识又推动劳动者,这些实实在在从事这栋楼的设计、规划、建设、施工的劳动阶级最终完成了这栋楼的建设,这就是这栋楼的历史。
那么显而易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史观,自然衍生出的就是群众史观了,即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既然是群众创造历史,发展生产,那为啥分配利益的时候,群众却只能分到维持自己再生产的那一点点生活资料呢?
通俗的说,凭啥“英雄阶级”拿得多,劳动阶级拿得只够勉强维持生存?
劳动阶级、唯物史观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那资产阶级、或者说封建时代的地主阶级,也会用这个问题去反问你,他们会说,那凭什么你们劳动阶级要拿得多,或者要平分呢?
你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自然推崇唯物史观,我站在资产阶级立场,我自然要推崇唯心史观了。
归根结底,这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斗争嘛。
所以,凭啥说你的唯物史观比唯心史观先进呢?这不过是你们阶级维护自己利益的说辞而已。
你们说这栋楼是你们创造的,你们要平分利益,那我站在我资本家的立场,自然也要说这栋楼是我推动创造的,我要拿大头。
都是利益之争,凭啥你的高明,我的就落后?
就好像争功劳一样,你说这栋楼你的功劳大,我说我的功劳大,大家都是为了利益,没啥先进不先进的,看谁本事大而已。
这就是资产阶级说的那一套,在封建时期,就是地主阶级那一套。
如何反驳?这就是马克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才能解释的了。
如果按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唯心史观那一套来,在古代,不断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土地兼并,土地资源不断的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形成地主阶级。
最后农民越来越贫困,从而发展出高利贷、卖土地、卖儿女,农民的儿子给地主当牛做马,女儿给地主为奴为婢。
这样发展下去,就是进一步的农民越发贫困,越发卖土地、卖儿女,最后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爆发战争、动乱,摧毁社会的生产力,所有人都是这个制度下的受害者,包括地主阶级,最终也将遭到反噬。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财富不断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这些人又靠着财富实现资本增值和垄断。
最后,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但是整个社会的消费,必须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啊,你资本家再有钱,你吃的再好,穿得再多,住得再豪华,你又能消耗多少生产力呢?
因为这种财富的两极分化,必然造成群众消费力降低,没钱了嘛,群众不消费,生产力就会停滞不前,因为生产出来卖不出去,形成商品的相对过剩现象,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当资本主义把这种经济危机的矛盾转移到其他国家,比如殖民地或者落后的国家,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矛盾,但是并不能消除矛盾,最终必然还是衍生出战乱和灾害。
不管是封建时代的土地兼并,还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危机,都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表现,最终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也终将会给地主和资本家带来无尽的灾难。
所以,历史的所有进步和发展,本质上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比唯心史观高明,根本原因不是说各自阶级为各自阶级说话,而是历史必然朝着唯物史观的方向前进,而唯心史观的发展,必然走向衰败和破产,因为随着它的发展,毕竟阻碍生产力的进步,它不仅不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最终也不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但是唯心史观的阶级,他们自己是不会放弃自己的观点的,这是他们眼前的利益决定了的。
不信,你让马云和刘强东们来呼吁一下,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试一试,看看这事难不难。
这种推动,最终只能靠阶级斗争来实现,当着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人们的灾难越来越暴露出来,那么阶级斗争就会以革命的形式出现,最终打破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真正的社会主义。
但是也会出现一些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
也就是资产阶级取得了胜利。
总之,历史在这种阶级之间的不断的斗争之下,朝着既定方向不断前进。
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历史是如何在这种阶级斗争的推动之下发展的呢?这就是唯物史观的第三个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然,同样的,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比如,你要搞畜牧业,养几百头奶牛,这个时候你就必须要建几个牛圈,可能还要规定几点放牛,几点抽奶等等制度问题。
你建牛圈,规定放牛时间,规定抽多少奶等等,这些制度啊,机构啊就是上层建筑了。
这是你养牛这个经济基础决定的。
那么反过来,当你要扩大你的养殖能力的时候,以前养100头,现在要养1000头,那么你原来规定的几点放牛,几点抽奶的制度,可能就不符合1000头牛的实际情况了,那这个时候,经济基础自然就推动着你改变这种制度和规定,以适应你养1000头牛的需要。
这就是我们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是这种情况放到我们的社会中,就复杂得多了,我们说的上层建筑自然就是法律制度、政治机构、意识形态这些内容了。
我们拿土地革命那段历史来讲,为什么打完土豪、分了田地以后,还要建立根据地,建立工农政权?
因为如果你给农民分完了土地,但是不触及封建时代的上层建筑,那你的成果迟早被窃取,地主很容易复辟,卷土从来。
比如,你给农民分了地,但是农民屈从于地主的奴化思想还在,那新的地主随时可以用这种奴化思想,重新走上统治地位。
再比如,你说要解放女性,但是族长如果还可以决定要不要把女性浸猪笼,丈夫如果还可以任意娶三妻四妾,那你今天解放了她,明天她换个新老公,还是会受到同样的对待。
所以,土地革命中,不仅要给农民分地,还要把公平、平等、自由、权力、尊严等等社会意识形态传播给他们,告诉他们人类生而平等这样的思想。
只有农民明白了什么是平等,那地主再想卷土重来,那农民就会反抗,这样才能避免地主复辟。
除了意识形态这样的上层建筑,还要规定很多制度、建立很多机构,比如工农革命委员会,工农法律委员会,妇女委员会啊等等来保证人民的利益,这就是上层建筑。
新的上层建筑要代替旧的上层建筑,不是自然而然就取代和发生的,地主绝不会自己打破有利于自己的制度。
这个过程,必须由农民组织起来打破它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并组建新的上层建筑。
这个打破的过程,就是阶级斗争。
所以土地革命除了打土豪、分田地外,还要革掉封建时代的一整套剥削、压迫农民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统治机构等等。
这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
所以谁要给地主翻案,污蔑土地革命,那就是开历史倒车的人。
虽然土地革命必然也会出现一些过激的现象,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是评价历史,需要看它整体上是促进历史进步,还是阻碍历史进步,功过都要讲。
毫无疑问,土地革命的功远远大于过,这是不能否定的,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
四、
所以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衍生出来,历史唯物主义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评价历史人物要功过两开,评价标准要看它是否促进历史的前进发展,看待历史事件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历史要用当时的历史环境去分析矛盾、尤其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衍生出来的种种具体的社会矛盾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
然而,这些所有的矛盾,人物的历史行为,历史作用,最终都必然是以阶级斗争的形式出现的。
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农民和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劳动人民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斗争。
当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历史的时候,你就会惊奇的发现,所有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也可以用一句话去总结: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本质上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用《毛选》的话说:
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着这个观点解释历史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毛选第四卷,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历史文章: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