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5日黄昏,抗美援朝战争中对战局具有最决定性影响的第二次战役拉开了大幕。志愿军在几乎整个清川江以北的宽大正面上,对美第8集团军发起猛攻:第38、42军向德川、宁远的韩第7、8师发起进攻;第40军向新兴洞、苏民洞的美第2师进攻;第50、66、39军分别在定州、泰川、云山攻击美第24师、25师和英第27旅、韩第1师。志愿军各部织成了一张大网,向美第8集团军罩去。打到27日,终于意识到不对劲的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急忙命令各部迅速后撤,企图逃出志愿军的大网。而阻止敌人逃出生天的重任,就落在了志愿军第38军的身上。
(一)彭总急令:第38军务必大胆穿插,断敌退路!
由于在第一次战役中,第38军没有按时穿插到位,致使美第8集团军主力大部逃脱。为此,军长梁兴初挨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一顿大骂,也让第38军上上下下憋了一口气,发誓要在第二次战役中打好翻身仗。故而第二次战役开始后,第38军格外出力,一仗就攻克德川,毙伤俘敌3300余人,缴获火炮156门、汽车210辆。
然而,这一仗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毕竟韩军比较菜,柿子光捡软的捏有什么意思?早在战役开始前,志愿军总部便认定此番战役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歼灭美军一两个师;而要想歼灭美军,就得看志愿军能不能掐断他们的后路。要是不能在老美的后方打入一颗楔子,将其死死钉在原地,那么凭借高度摩托化的机动能力,美军就能够瞬间跑得无影无踪,让你逮不着。
彭德怀紧盯地图,注视着志愿军各部的位置。良久,他猛地抬起头下令道:第38军向三所里方向前进,给我把美军的退路封住!
军令传来,第38军军长梁兴初立即部署第113师进军三所里。此时,刚刚结束德川之战的第113师十分疲惫。虽然打韩军不费劲,但紧张的战斗状态一结束,困、饿就立即向官兵袭来。第338团团长朱月清端起一碗粥,还没来得及喝一口,便歪头睡着了,以至于烫嘴的粥洒了一身,他竟没有任何感觉。然而,军令如山。第113师接令后毫无迟疑,立即踏上征途。
三十八军三骁将:军长梁兴初(左),政委刘西元(右),副军长江拥辉
半岛的冬夜寒气袭人,但志愿军大多没有更换冬衣。第113师的官兵们穿着秋装,不顾一切地向前奔去。他们到三所里有72.5公里的山路要走,但留给他们的时间却只有14个小时。极度疲劳的战士们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只要队伍有片刻停留,就会有人倒在地上,鼾声连成一片。有的人害怕睡着了赶不上部队,干脆躺在路中间,这样后面来的战友就能把自己踩醒。步兵不容易,炮兵更是艰难,他们要扛着大炮零件(到目的地再组装起来)和炮弹一步不落地跟着步兵。在翻越海拔1200余米的长安山时,不断有人跌落深涧。为了防止再有人掉下去,后面的人便抓住前面战友的子弹带,一个拽一个地艰难前行。
(二)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
此时志愿军总部,气氛凝重到了极点。彭德怀等志愿军首长围着电台不停地踱步,怎么没有第113师一点消息?彭德怀把通信员推开,自己亲自呼叫第113师,通讯主任也亲自上阵,戴上耳机仔细寻找第113师的讯号,却毫无结果。
油画《彭德怀》
彭德怀看了一下表,离天亮还有不到一小时了,孤军潜行,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彭总抿了抿干裂的嘴唇,用沙哑的声音问道:”113师跑到哪里了?”他不知道,第113师为了隐蔽,行军中一律保持无线电静默。有人建议只开一部电台与军部保持联系,师长江潮说:”我们没到,联系谁也没用;到了以后仗一打,谁都知道我们在哪儿。所有电台都关了,一个不开!”
此时,志愿军第39、40、50、66军正全力压缩正面之敌,第38军第114师也抢占了戛日岭,击退土耳其旅,切断了美军东撤之路。美军已预料志愿军将发动全面攻势,无不豁出命往后跑。三所里地处美第8集团军腹地,是其南逃的一道闸门。现在,随着志愿军总攻和美军南撤几乎同时开始,第113师能不能关上这个闸门,越来越成为此次战役的重中之重。
转眼之间,天已大亮。第113师距三所里只差几里路了。就在这时,一架美军侦察机发现了他们。怎么办?师长江潮来不及多想,立即下令:”所有人去掉伪装,什么都别管,只管奔赴三所里!”习惯了在空中放肆的美军飞行员见地面有一支如同黄色长龙般的队伍,想当然认为没有制空权的中朝军队一定不敢在白天行军,便把第113师当成了韩军,飞了两圈就走了。第113师见美机离开,意识到对手上当了,立即使出最后一点力气,跑步冲向三所里。
作为全师前锋的第338团第一个赶到三所里,团长朱月清刚爬上三所里的东山,就看见北面黑压压地开来一支大军:美国人到了!第113师用13小时57分钟徒步行军72.5公里,竟比摩托化的美军提前5分钟到达三所里。这区区五分钟的提前量,意味着美军南逃的大门关闭了。
第38军的电报终于到了,激动之余,彭德怀厉声道:”让他们给我像钉子那样钉在那里!”
(三)谁是最可爱的人
美军第2师以坦克为矛头,开始进攻第113师的阵地。第113师因缺乏反坦克武器,只能靠血肉之躯迎战美军坦克。战士徐汉民用手榴弹炸坏了一辆坦克的履带,但还没等他高兴,美军坦克手钻出车来,把履带修好了。徐汉民一看顿时火了,立即跳上那辆坦克。然而,当时的中国士兵对坦克缺乏了解,不知道跳上坦克如何下手。只见徐汉民被坦克带出去几百米远,战友们焦急地大喊:”快回来!”突然间,徐汉民猛然跳下坦克,接着就是一声巨响——原来徐汉民一着急,竟直接把手榴弹扔进了坦克炮口里。
激战中,第113师突然接报:三所里西北方向的龙源里有一条公路可供美军使用,他们必须分兵抢占龙源里。可是,军部电报员忙中出错,把”龙源里”打成了”龙泉里”。接报后的第113师首长们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着龙泉里,眼看时间紧迫,他们判断,或许这个龙源里就是龙泉里,第337团马上赶赴龙源里!
阴差阳错之间,第113师的当机立断,掐灭了美军最后一丝希望。
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阻击战开始了,美军知道,要想活命,无论如何也要冲过三所里、龙泉里。美军飞机如打了兴奋剂一般,一波接一波把炸弹倾泻到志愿军阵地上。美军炮兵同样疯狂,他们知道要是突不出去就完蛋了,索性把全部炮弹都打了出去。密集的轰炸和炮击下,志愿军官兵甚至连天都看不到了,看到的只有冲天的浓烟和火焰。饶是如此,美军步兵只要冲上山来,便被一阵手榴弹雨炸得落花流水。不等美军缓过神来,志愿军冲上前去与敌展开肉搏。这种搏命的打法实属无奈,但也只有这样与敌近战,才能迫使敌空、炮火力担心误伤友军而停火。
连环画《三所里阻击战》
美军见攻不下来,只得撤回步兵,用榴弹炮、坦克炮和航空炸弹把三所里、龙源里的几个山头”翻”了个遍。但第338、337两团官兵誓死不退,硬是用刺刀击退了美军四次集群冲锋。这时,土耳其旅和英27旅北上龙源里增援美军,第337团顿时腹背受敌。然而,即使美军已经看见了英军坦克上飘扬的米字旗,可第337团在弹药所剩无几的情况下,竟死死卡在龙源里,始终未让南北两边的敌人会师。
除了第113师,负责对南逃美军进行分割任务的第38军第112师第335团在三所里、龙源里之间的松骨峰更是上演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一战。面对美军几千人在飞机、坦克掩护下的疯狂冲击,第335团在没有工事的松骨峰上蹲在炮弹坑里沉着应战。美军一次进攻被打退,下一次进攻便会投入更多兵力。到最后,参与进攻美军多到前面的人稍有停留,马上就被后面的人推倒了。而松骨峰上,第335团的官兵却越来越少。排长牺牲了,班长代理;班长牺牲了清川江战役,老兵代理。战士打光了,通信员、炊事员拿起手榴弹就冲了上去。3连指导员杨少成在打出最后一颗子弹后被美军围住,他回头高喊:”同志们,一定要守住阵地!”说罢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3连仅剩的17名官兵看到指导员就这样牺牲在眼前,毅然向美军扑来。
画家笔下的松骨峰战斗
后来,经历过那场地狱般战斗的美军回忆道:”这群人简直是魔鬼,他们没有一个人对死亡感到恐惧,刺刀断了就用拳头打;手受伤握不起拳的,就用牙咬。直到他们认为自己应该结束的时候,就冲到我们之中拉响身上的手榴弹。”战士邢玉堂被凝固汽油弹烧成了火人,他奔向前去,死死抱住两个美军,直到三人都化为焦炭……
后来,著名作家魏巍将这场战斗写成了那篇著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四)三十八军万岁
夜幕降临了,在三所里、龙源里和松骨峰之间的美军明白,他们完了!随着几发信号弹飞上天空,志愿军开始了对被围美军的最后一击。后来彭德怀回忆,这个晚上是他入朝后最紧张的一个晚上。已经六天没合眼的他在接到捷报的那一刻,竟然流泪了。
彭老总拿出纸笔,写下电文:
梁、刘转三十八军全体同志:
此战役克服了上次战役中个别同志某些过多顾虑,发挥了三十八军优良的战斗作风,尤以一一三师行动迅速,先敌占领三所里、龙源里,阻敌南逃、北援。敌机坦克各百余终日轰炸,反复突围,终未得逞。至昨(三十日)战果辉煌,计缴仅坦克、汽车即近千辆,被围之敌尚多。望克服困难,鼓起勇气,继续全歼被围之敌,并注意阻敌北援。特通令嘉奖,并祝你们继续胜利!
电报员刚要发出,彭德怀又将它拿了回来。片刻犹豫后,他提笔在电文后加上了两句话:
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彭德怀给第38军的嘉奖电
第38军夜冒严寒,全靠双腿行军,还要拿着武器弹药,14小时奔袭70多千米,创造了轻步兵作战的奇迹;到达目的地之后马不停蹄立即与敌进行激战,在只使用步兵武器的情况下,竟粉碎了优势敌军在空炮火力覆盖下的突围行动,创造了又一个轻步兵作战的奇迹。放眼世界,有哪支军队能达到这样的战斗力?
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尊严?就是因为它让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领教到了我们的厉害,真正见识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所迸发出的能量。第38军创造的轻步兵作战的两大奇迹清川江战役,彻底颠覆了西方对”东方睡狮”的固有印象。后来,美国老兵艾德˙里弗斯曾回忆道:”他们都没有鞋和袜子,许多人只穿单鞋,其他人的脚则裹着破布,他们的脚都冻僵了,又肿又黑,很难相信那些人还能走路,更不用说还能向面前的阵地发起进攻,从那一刻开始,我觉得这场仗是打不赢了。”
参考资料:
1、江拥辉《三十八军在朝鲜》
2、王树增《朝鲜战争》
3、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4、日本陆战史普及研究会《朝鲜战争》
作者简介:
林森,字天俊,网络新锐通俗历史作家、党校兼职教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主要研究方向为五代两宋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及中国革命战争史,代表作有《金戈铁马之两宋烟云》《对比二战苏军坦克军与德军装甲军》等。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