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冯”,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中华冯氏网” 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冯氏大家庭。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冯氏文化,传播冯氏正能量。
冯国璋生前虽只做了代总统,但他的名气一点都不亚于民国时期的其他几位大总统。作为北洋军阀中的重要领导人、直系军阀的首领,冯国璋执政、从军之时做过颇多大事。冯国璋虽是曾寓居天津的五大总统之一,他的后代也多在天津,但他本人在天津生活的时间却并不长。从代总统位置上卸任后不久,冯国璋就病逝了。因此,他没有像黎元洪、徐世昌、曹锟那样度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寓公生涯,他留在天津那栋小洋楼的故事其实很少。
孕育一代总统的“诗经村”
“诗经村”,一个美丽神秘的名字,纵使不知道这个地方的人,乍一听名字也知道,这里一定和《诗经》有关。很多年后,诗经村的人们已不再传颂村名的由来和传说了,因为这里出了一位大人物,他从这个村子里走出,死后又归葬在这里,这位风云人物冯国璋成了人们新的传说。
相传,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焚书坑儒时,山东曲阜有毛亨兄弟为躲杀身之祸,逃入深山之中。毛亨博闻强识,靠记忆辑录了《诗经》,就是后来著名的《毛诗》。毛亨没有后代,他精心培养侄儿毛苌,毛苌聪颖好学,才华满腹。有一年,山东闹了瘟疫,毛亨染病去世,临终前他把毛苌叫到床边,说此地不能久留,速找一“福地”,向世人传播《诗经》。于是,毛苌带着女儿离开山东向西北前行,这一天来到一个叫尊福的地方,听到“福”字,想起伯父的临终之言,毛苌心中一动,就在尊福安家落户,传播《诗经》。这个村从此也改名叫“诗经村”。
传说毛苌有一次游于村中的古洋河畔,看到古洋河西侧有一块河荒地,长着一片稀疏的树林,远望树林好像长在一个大浅盒中,如果从树林看四周,又像立于土丘之上。毛苌不由赞道:“实乃风水宝地!这是一条古沙龙盘踞之地,沙龙总有腾飞的一天。”多年后,这里成了冯家祖茔,冯国璋就被认为是那条沙龙。
冯国璋的出身并不显赫,他的父亲青少年时代也是一个勤奋好学、努力上进的童生。但冯父脾气暴躁,最后竟无所成。冯国璋的母亲孙氏很贤惠。冯国璋父亲一生潦倒,夫妻二人将希望寄托在四个儿子身上,最后令冯家光耀的,是最小的儿子冯国璋。
冯家有子初长成
历来名人诞生都有一些神奇的传说,冯国璋也不例外。据说孙氏在生冯国璋前一天夜间,梦见一颗光芒万丈的巨星飞入她的怀中,冯父为此高兴异常,认为这个儿子是天上星宿下凡,将来必然成大器,故取名国璋。
冯国璋因排行第四,故取乳名四儿,生得聪明乖巧,家人及乡邻都喜欢他。只是家境已日渐贫困,到他出生已是糠菜半年粮的光景了。因供给三个兄长上学赴考家资已尽,到他需就学时便捉襟见肘,无以为继了。
为供四儿上学,父母毅然扒了砖房的砖卖了。四儿在这种清贫家境中长大,便格外懂事听话,读书十分刻苦,每天都是早到校晚回家,尤其是午后他总是第一个到校。后来有几位同学发现了他的秘密,原来他家午饭过于简单,冯四儿总是拿着菜团子边走边吃,所以很早到校。
冬天时,冯国璋连棉鞋也没有,脚冻裂了。他为了暖脚,在自己靠墙的书桌下面用土坯垒一个槽子,槽里装满麦秸,上课时就把脚伸到麦秸里去取暖。当时教他的塾师有两位,一是刘秀才,因常穿长袍大褂,人称刘大褂子,另一位是本村的孙先生。冯四儿读书刻苦,成绩突出,很受先生钟爱,同学也敬重他,有的见他吃不饱饭,就常常带玉米饼子到学校给他吃,也有的把他请到家里去吃顿饱饭。
冯国璋后来出人头地了,许多亲友去投奔他,求他周济或谋个官职。他希望孙先生能来,准备以重金酬谢,以报答恩师。可一等再等冯家遇,孙先生总不来,他忽然明白自己想错了。于是多次写信给孙,请他出来做官,但都被一一谢绝了。
冯国璋卸去总统之职还乡时,带着大批贵重礼品去酬谢孙先生,孙先生却拒不接受,后来冯国璋想了个办法,派人送了二斤茶叶给孙先生。孙想茶叶属一般礼尚往来之物,就收下了,而后打开一看,竟是满盒钞票。他立即重新包好,提笔在一个纸条上写了“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也”,贴在茶盒上派人送回冯府。
偏远贫穷的诗经村成了冯国璋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几十年来,他在北洋政坛波折起伏,从追随袁世凯,到出任民国代总统,其间的政界风云,冯国璋无一不经历,直到他1919年去世时,仍没有从那纷纭复杂的政坛中彻底抽身,但诗经村永远都是他心灵的归宿。
冯国璋死后落葬诗经村冯家祖坟,魂归故里。
小楼里的家世春秋
冯国璋的子孙中出了很多杰出人物,这大概与他对子孙的教育有关。冯国璋年幼时受过苦。他于贫困中发愤向上,以博个出人头地,封疆授爵,重振冯氏门庭冯家遇,再兴冯氏家风,所以他对子孙管束非常严,即使已身居高位,富有家产,依然对子孙的开销支用管得很紧。
冯家遇15 岁进北洋速成武备学堂。身为总办的冯国璋对这个寄予厚望的儿子从不给予特殊照顾,不单独召见,也不去探视,让儿子与普通学员同住简陋的集体宿舍,过艰苦的军营式生活,吃清汤寡水的饭菜。后来冯家遇出国留学,在异国的全部开支,也仅有清政府给予的一点补助金。冯国璋不给分文,认为求学在外,只为求知识长学问,而身上钱多了只会多学些坏毛病,甚至走上歧途,葬送前程。
冯家遇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成了冯家第二代中的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后,冯家遇投身实业,创办了天津大陆银行,投入最多且办得最好的是天津东方油漆厂。
1919年冯国璋去世后,按照冯家族规,孝子须守孝六年。服丧期满后,冯家遇一家人便搬出了诗经村,到天津定居。他们住的,就是现在民主道50号那座小洋楼。
这栋楼此后一直由冯国璋的后代居住,他曾孙中最著名的冯巩就出生在这里。冯国璋去世后,因为他曾经的身份,他的后代和他的这栋小楼都曾经历过很多波折,如今,坎坷都已远去,那栋小楼带着“冯国璋故居”的名字一直站立在海河之畔。
冯国璋旧居原建筑为奥匈帝国工程师布吕纳建造的事务所,因此楼设计非同一般,冯国璋认为这位奥匈帝国工程师在房屋设计及施工方面技术高超,就于1913年任北洋政府直隶督军时以抵债方式与其协商后把该楼买下,当时这三间楼房占地6.376市亩,后冯国璋以“五署堂”的名义订立了契约。1915年,冯国璋又委托一位德国建筑师按原建筑的风貌设计进行扩建和接建,在宅基地上增建了二层楼房四所,并在其建筑的西侧修建了庭院花园,在当时人称"冯家花园"或"冯家大院",同时还建筑了一部分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旧址先被辟为和平幼儿园,后逐渐成为公寓宿舍,到2003年整修之前,其内部居住了23户居民,使用空间非常狭小,内部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杂物堆陈,失去了冯国璋旧居原有面貌。2003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冯国璋旧居的维修中,根据历史照片线索部分还原了冯国璋旧居的旧貌,其中包括已经被损毁的吊顶、楼梯、立面等。同时,冯国璋旧居还增加了屋顶保温层、定型工艺瓦件、沙窗、雨淋窗、双槽玻璃窗、中央供热、制冷、通风、供电系统、弱电系统等设施。
各位宗亲,如果您感觉内容不错,请在下面的拇指处点赞,并传给更多的宗亲!欢迎各位宗亲提供更多的冯氏资料。
知晓冯氏天下事,敬请留意“中华冯氏网”微信公众号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
2.本站所有项目来源于投稿或购买自其他第三方,若本站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站长 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