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19日,北约的16个主要成员国与华约的6个主要成员国汇聚在法国巴黎,共同签署了一项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裁军条约,这就是《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该项条约的缔结期限是无限远,而且缔约国都是在当时影响力巨大的国家,所以其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另一方面,该条约的主要商定是在冷战时期,但是其发生影响却是在冷战后。直到今天,《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影响力仍然巨大。
各怀鬼胎,毫无结果的中欧裁军谈判
冷战期间北约与华约的对立非常严重,双方在军事、科技、航天等领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竞赛。显而易见,这些竞赛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是无法估量的,尤其是在军事上。军备竞赛导致人心惶惶,因为冷战期间北约和华约都拥有大量核武器,投射核武器的能力也很强,所以双方剑拔弩张的同时,核战的阴霾也折磨着北约和华约。另一方面,北约对华约国家的经济采取各种各样的制裁和孤立,然而苏联却并没有发现其在经济上遭遇的问题。
俄罗斯出版的杂志,T-72的背后是倒下的埃菲尔铁塔,巅峰时期苏联真的有这样的实力
由于地理原因,苏联和欧洲需要维持规模极为庞大的军队。冷战时期,苏联的坦克数量超越了北约坦克力量的总和。苏联在常规军力缩减后销毁的坦克数量甚至比美国装备的坦克总数还要多得多。而美国却因为其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不需要维持这样庞大的军队。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让欧洲与苏联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当时的欧洲作为冷战双方对立的焦点地区,也是北约与华约重点争夺的地区,任何一方在这里形成军力优势对于对方的威胁都是巨大的。
早在冷战初期,苏联的常规军事力量就能让整个欧洲感到恐惧
正因如此,苏联在1964年12月14日举行的19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波兰从中联络,建议召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就中欧地区双方的军队规模、装备数量等等展开谈判。实际上,这场谈判名义上是为了裁军,实际却是美苏双方争夺其在中欧地区主动权的一次博弈,所以苏联一口咬定要按比例裁军,也就是双方按照相同的比例裁军,这样下来虽然苏联裁军数量更多,但是由于基数比北约大,所以裁军后苏联仍旧能够在中欧地区保障自己的军事实力。
苏联在冷战时期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装甲部队
而北约方面则坚持均衡裁减,也就是北约与华约在中欧地区的军事力量要裁减到相等的水平,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北约是想要利用这次商谈削弱苏联在中欧地区规模庞大的常规兵力。正是因为北约和华约在这上面的分歧,所以从1973年10月开始,北约与华约进行了47次激烈的谈判,历时长达15年,却最终未能达成任何结果,不仅如此,在这期间双方还数次剑拔弩张。
合纵连横,美国与苏联对盟友的态度
而在这段谈判期间,苏联的动荡与其起伏远比美国大得多。冷战刚开始,美国就利用“马歇尔计划”向欧洲提供了上百亿美元的经济、技术和多种形式的支持。当然代价就是欧洲的一体化,欧洲各国在这一时期对于美国的依赖逐渐加深,这一影响直到今天都没有消除。而反观苏联这边,虽然也不遗余力的向华约其他成员国输血,但苏联却并没有把握住其他华约国家的命脉,在1968年还以武装入侵捷克阻止其变革,虽然赢了阵仗但是输了道义,许多华约国家对苏联与其说是依赖不如是利用,东欧剧变时这些国家也大多作鸟兽散。
1957年3月25日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签订,欧洲对美国的依赖逐渐加深
危机四伏的苏联经济
另一方面,苏联的军事实力也在七八十年代迎来巅峰,当年的“西方-81”大型军事演习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苏联庞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让西方观察员们毛骨悚然,苏军出动了十几个集团军的庞大兵力,对兵种联合作战,其演习内容让人叹为观止,展现了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然而这只是虚幻的盛景,苏联军事实力极度膨胀的同一时期,苏联利用石油出口赚的盆满钵满,第四次中东战争和两伊战争接连导致的石油危机让苏联获取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美国的孤立和制约下,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又能维持多久呢?
两次石油危机让苏联赚的盆满钵满,但过度依赖能源出口却埋下了祸根
上世纪80年代,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巅峰,同一时期美国在中东也与沙特结下了亲密的“友谊”,沙特的石油储量和开采简易程度人尽皆知,美国向沙特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武器美苏冷战时间,以保障沙特能够在中东这个是非之地存活下去。而美国对于沙特的要求也很简单:以举国之力拼命提高石油产量,以石油价格压死苏联。显而易见,构筑在单一经济结构下的盛世危如累卵,1985年后半年,沙特的石油开采量从每日不足200 万桶暴涨到900万桶,与之相对的是国际油价的疯狂暴跌。在1985年到1988年这短短的四年时间里,美国利用这一手段让苏联损失了整整400亿卢布。
利用石油拖垮苏联,沙特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技术封锁下的此消彼长
经济受创的情况下,维持这样规模庞大的军队对于苏联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了,更何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北约与华约的军事实力差距正在逐渐缩减,在新技术面前,装备的数量与军队的规模不再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唯一标准。在这期间,北约不仅在经济上打击苏联,同时也通过限制高新技术出口的方式,使苏联的装备趋于落后。1979年,美国出台了《出口管制法》,禁止向华约国家和苏联输出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通讯、发动机等等技术。
北约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优势,而苏联在高新技术领域处于停滞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讯、网络与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正是因为美国的一纸《出口管制法》,导致苏联在通讯与电子设备、雷达等方面落后太多。举个例子,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已经拥有一套包括数据链,电子干扰与压制,预警机系统和GPS卫星等组成的信息化军队,而同一时期的苏联却根本无法做到这点,美军的每一辆M1A1HA坦克,每一架直升机和战斗机都能与友军实时共享数据,战场提示感知能力非常强,而苏联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却毫无建树,而在大功率航空发动机,车辆发动机、飞行控制系统,雷达技术、材料科学等细分领域,美国相较于苏联也拥有很大的优势,在这种优势下,苏联只能通过数量抵消北约的技术优势了。
北约军队在电子干扰,数据共享等领域拥有巨大优势,相比之下苏联就相形见绌了
地缘劣势下被迫维持庞大军队的苏联
最后再来说说苏联与美国的地缘情况,苏联的大片国土地处寒冷高纬度地区甚至北极圈内,国内有大量无人地区,防空负担非常重。需要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建设雷达基站,研制大量用途单一的截击机。海军方面美苏冷战时间,苏联许多海军基地冬天都会封冻,一些造船厂甚至连造船都只能在温暖的室内进行,维持一支庞大海军的成本极为高昂,而且苏联在全球可用的海外基地相对稀少,在一段时间内苏联又笃信导弹万能论,没有发展出像样的航母。
苏联气候恶劣,不利于发展海军,多处出海口还在北约控制之下
反观北约,美国地处遥远的北美洲,其本土除了南北战争之外从未在战争中遭受打击,防空任务相对简单。同时美国拥有东海岸和西海岸的许多优良港口,控制着巴拿马运河,而欧洲的英法等国又是传统意义上的海权大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和众多优良港口。北约还控制着黑海的出海口土耳其海峡,控制着地中海地区。再加上北约的海军和空军基地遍布世界各地,所以北约运营军队的成本显然要低得多。
大裁军不仅让北约心安,也是苏联的一种自救
绝望下的自救
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苏联不得不签署了《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这时的裁军对于苏联来说反倒是一种解脱,因为军队是无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在和平年代,苏联庞大的军队就是一个吞金巨兽,巅峰时期,苏联的国防费用占到了其GDP的五分之一,所以苏联才急于签下这一条约,只不过一切都来的太迟了,《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签订一年后,苏联解体,曾经的华约领头羊最终只剩下了荒废的工厂和武器,还有大量的债务。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