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陆续出台,广大一线教师也开始学习,各种形式的培训专家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新课标。多元解读本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线教师,有时难免会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我们在领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开阔视野时,也要聚焦本质,抓住重点,要掌握学科新课标的核心密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更好地的践行教育初衷。无论什么学科,我看大致上都有下面一些“时代底色”。
一、目标价值: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课改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寻求“改课”,实际上是追求改人.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课。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目中有人”的教育是我们立德树人导向的根本要求,也是重要体现。
二、教学关系:从“单项权威”转向“共生对话”
“教着教着教师不见了”,“教着教着学生不见了”,目前存在着这两种倾向都不科学,教与学的关系没有回归到正确的位置,课改很难有质的突破。教和学的关系,应该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寓教于学,寓学于教,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的共生关系。
三、教学内容:从“教材意识”转向“课程意识”
课堂难以转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导致教得“碎片化”,学得“狭隘化”。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要跳出教材看教材,树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整体课程意识。
四、课堂样态:从“模式崇拜”转向“文化重塑”
几何时,我们对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等课堂模式的追求,让我们淡化了对教学本质的思考。课改之初,模式也许有存在的价值,但迷恋用一种模式来解决教学的所有问题也许过于天真。中国古人就早有说过:大道无形。模式崇拜如果说是课改的2.0,那么“文化重塑”(课堂文化)就是课改的3.0。课改就像一棵大树,越是高大,越需要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土壤中。因此,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应逐渐由“模式崇拜”走向“文化重塑”,从“形”走向“魂”。
五、学习方式: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
课改之初,就提倡学生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实际的一线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这些学习方式往往浮于表面,而且不是学习常态,形式大于实质。课改要改变学习方式,尤其要提倡学习方式从注重浅层的“形”转向关注实质的“神”,这个神就是要“深度学习”。由深度学习所延伸出来的如主题学习、大概念教学等等,这些都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思维含量、加大思维流量、不断促进思维成长。
当然,学科不一样,课程标准也有所差异,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学科素养也有所区别。但课堂革命的号角已经再一次吹响,在教学转型的大潮中,我们既要“瞻前顾后”,也要“东张西望”寓教于学寓教于学,更要“做实当下”;“树立风向标”,“找准发力点”,“打好组合拳”,让教育回归她应该到的地方!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
2.本站所有项目来源于投稿或购买自其他第三方,若本站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站长 进行删除处理。